(一)万生同步:云端共赴宇宙探索之约
10月30日下午,邢台市南和区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盛会。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南和教学站的精心组织下,全区万余名师生通过线上方式同步收看了"清华伟新科普讲坛"第126讲《了不起的宇宙》。这场跨越时空的科普讲座,由北京文化馆副馆长齐悦主讲,将浩瀚宇宙的奥秘带到了南和区各学校的课堂,开启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探索之旅。

(二)深入浅出:趣味科普解读宇宙奥秘
讲座伊始,齐悦馆长以"我们的地球家园有多大"这一生动问题引发师生思考。他通过具体数据与形象比喻,将抽象的宇宙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地球直径约12700公里,赤道周长约4万公里,"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经典表述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自转;1天文单位等于1.5亿公里的日地距离数据,帮助学生建立宇宙尺度认知。此外,讲座还展示了旅行者1号拍摄的地月合影,生动呈现地月38万公里的距离,让宇宙知识更加具象化。

(三)生动类比:构建清晰宇宙认知体系
为使师生建立系统的宇宙认知,齐悦馆长运用巧妙的类比方法深入讲解。他将太阳比作10厘米的苹果,地球化为1毫米的小米粒,月球则是0.3毫米的细沙,使遥远的天体距离变得可感可知。通过系统梳理从卫星、行星、恒星到星系、星系团的天体层级结构,配合太阳系各天体的关键数据介绍,师生们在古今知识的对照中,深刻感受到地球家园的独特魅力和宇宙的浩瀚神奇。

(四)沉浸体验:激发科学探索浓厚兴趣
讲座过程中,南和区师生展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屏幕前,学生们专注聆听,认真记录重点知识;围绕"旅行者1号"太空探测、地月距离等话题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让学生领略到宇宙的神秘壮丽,更点燃了他们探索未知的科学热情,有效锻炼了空间想象与逻辑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科学素养。

(五)持续赋能:搭建优质科教资源桥梁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南和教学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依托"清华伟新科普讲坛"优质资源,引入更多天文、地理等领域的科普课程。通过持续开展多样化的科学教育活动,不断推动南和区师生科学素养提升,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城乡界限,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学动力。这场讲座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清华伟新科普讲坛正成为连接城乡教育的重要纽带,为乡村学生播下科学的种子,奠定未来探索世界的坚实基础。

(王贝)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