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最难的时候,社里的银行卡上只剩 87 块钱,连打印宣传传单的钱都没有,我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差点就放弃了。” 回忆起星火社的低谷期,吕诚坐在办公桌前,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眼神却很坚定。这位公益带头人的十年,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一部在困境中不断破局、在挫折中坚持前行的奋斗史。
星火社的第一次危机出现在 2018 年。当时,“暖心餐桌” 项目已经运营了半年,每天要给 20 位独居老人送热餐,每月需要 1.2 万元经费。可那时候,之前赞助的企业突然撤资,社里的资金链一下子断了,项目面临停摆。有成员急得团团转,提议接受某饮料企业的 “冠名要求”—— 在给老人的餐盒上印满企业广告,还得让老人对着镜头说 “谢谢 XX 企业”。吕诚连夜召开会议,把这个提议摆到桌面上,语气严肃地说:“公益要是沾了铜臭味,要是变成了企业的广告工具,就变味了,我们不能让老人为了一口饭,去配合别人演戏。”
为了筹钱,他带着 5 名社员去街头义卖手工品。那些手工品都是社员们利用业余时间做的:编织的围巾、缝制的布偶、手绘的明信片。冬天的街头寒风刺骨,他们站在商场门口,冻得手脚发麻,鼻涕直流,却还是笑着跟路人介绍:“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卖的钱会用来给独居老人送热餐,您要是喜欢,就买一件吧。” 有路人质疑他们是 “骗子”,扭头就走;也有人停下来,听他们说完故事后,不仅买了手工品,还主动捐了钱。有一位阿姨买了一条围巾,又额外捐了 200 元:“我也是独居老人,知道没人照顾的难处,你们做得好,我得支持。” 就这样,他们在街头卖了 20 天,终于凑够了 3 万元,暂时保住了 “暖心餐桌” 项目。更让他们感动的是,一位匿名企业家听说了他们的事,主动联系他们,一次性捐赠了 10 万元救急,还说:“你们的坚持让我相信,真正的公益是能打动人的。”
这次危机让吕诚深刻意识到,只靠别人捐款的公益走不远,必须有自己的 “造血能力”。2019 年,他整合社内做职业培训的社员,创办了 “星火职业培训学校”,开设了电工、月嫂、厨师、电商运营等热门课程,明确规定 “学校利润的 40% 用于公益项目”。消息一出来,就有人质疑他 “借公益做生意”,在网上发帖说 “吕诚就是想靠公益赚钱”。面对质疑,吕诚没有辩解,而是把学校的财务报表挂在星火社的官网上,每一笔收入、每一笔支出都写得清清楚楚:“大家可以随时监督,每一分钱的去向都能查到,我要是想赚钱,就不会把 40% 的利润捐给公益了。”
为了让学校办好,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上面。招生初期,没什么人报名,他就带着老师去社区、去农村宣传,跟大家承诺 “包教包会,推荐就业”;课程设置上,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听说电商运营热门,就立刻找专业老师开了课;学员有困难,他也尽力帮忙,有位学员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他就帮对方申请 “公益助学金”,免了一半学费。慢慢地,学校的口碑越来越好,报名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每年能招收 800 多名学员,每年能为公益注入百万元资金,彻底解决了星火社的经费难题。
2021 年,星火社又遇到了 “人才瓶颈”—— 随着项目越来越多,专业的社工却越来越不够用。很多项目需要懂心理疏导、懂社区服务的社工,可社里的志愿者大多是兼职,没有专业知识。吕诚没有坐等别人帮忙,而是主动联系本地的高校,跟学校商量联合开设 “公益社工班”。他亲自去学校跟老师沟通:“我们有丰富的公益实战经验,学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咱们合作,既能培养出适合公益行业的人才,也能让学生们提前接触实战。” 经过多次沟通,终于有 3 所高校同意合作,开设了 “公益社工定向班”。
吕诚还亲自给学生们上课,他不讲复杂的理论,而是结合自己做公益的经历,讲怎么跟老人沟通、怎么帮灾区群众疏导情绪、怎么设计公益项目。有一次,他给学生们讲甘肃地震救援的故事,讲到自己看到老人冻得发抖时,忍不住红了眼眶:“做社工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同理心,要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两年后,首批 30 名毕业生全部加入星火社,其中 5 人还获得了市级优秀社工称号。现在,这些年轻的社工已经成了星火社的骨干,负责着 “银龄守护”“暖心课堂” 等多个项目。
从最初的经费短缺,到现在的资源充沛;从最初的人手不足,到现在的专业团队;从最初的 7 人小组,到现在的 2000 人公益组织,吕诚用一次次破局证明:公益不是靠一时的情怀就能长久,还需要智慧、坚持和不放弃的勇气。正如他常跟社员们说的:“做公益就像走山路,总会遇到坎儿,但别回头,只要方向对了,慢慢走,总能过去,总能看到前面的风景。”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