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背景
2025年10月,在国庆假期结束不久后,江西财经大学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发布一则主题为“绘梦明信片,温暖千万家”的志愿者公益活动。活动聚焦留守儿童生活条件较低问题,通过号召学生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带去温暖与帮助,幸福与关怀。马路洋同学深受感召,心之所向,积极参与这次活动,志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到留守儿童,并加入到帮助留守儿童的队伍当中。
心之所向:一封明信片,一份牵挂
“看到学院发布的活动通知时,我立刻想起那些远离父母的孩子 —— 他们或许正对着空荡的房间发呆,或许会在睡前翻看父母的照片。” 谈及参与初衷,这位学子坦言,最初的触动源于对留守儿童处境的共情。活动聚焦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需求,号召学生通过手写明信片的方式,为孩子们送去鼓励、分享校园趣事,或绘制充满童趣的插画,用笔墨传递看不见的陪伴。
马路洋说:“我不是为了名誉或奖项而来。” 他强调,真正打动自己的,是 “微小行动能带来实在温暖” 的信念 —— 一张写满叮嘱的明信片,或许能驱散孩子一晚的孤独;一幅色彩明亮的画,或许能成为他们追逐梦想的小勇气。“更希望借着这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留守儿童的真实需求,让‘关注’从个人延伸到群体,从学院辐射到社会。”
双向奔赴:做照亮他人的灯,也被善意照亮
在活动中,他将对留守儿童的关怀融入每一张明信片的创作:为低年级孩子画下会微笑的太阳与星星,配文 “你看,夜晚的星星和白天的太阳一样,都在陪着你呀”;给高年级孩子分享校园里的银杏大道与图书馆,写下 “你现在的努力,会带你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每一笔、每一句,都藏着精心设计的温暖。
而让他意外的是,公益带来的感动从不是单向的。“看着线上投票页面里,自己的作品获得越来越多点赞,我知道这些‘爱心值’背后,是更多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是大家一起在攒善意。” 他笑着说,原本想做 “照亮孩子前行路的灯”,却在过程中成为了 “被温暖照亮的行者”—— 原来公益不是单纯的付出,而是 “我为孩子送关怀,孩子也让我懂了责任” 的双向奔赴。
这次活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资捐赠。它不仅是对留守儿童的一种特殊陪伴,更是为他们与自己“赋能”。让留守儿童们能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善意,感受到被帮助的温暖,也能让我们体会到帮助的意义。它真正的价值,是让每个孩子意识到: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依然被世界温柔以待,依然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与追逐梦想的力量。
个人感悟
“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份明信片的精心设计,都让我感受到温暖的扩散,每一次爱心值得增加都是人们对我行为的肯定,都是人们一点一滴积累善意的证明。我本想成为一盏明灯,照亮孩子们的前行路,可在这次的活动中,我却成了被照亮的“行者”,受益匪浅。这次活动让我明白,公益从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被需要”与“被温暖”的双向奔赴”。
得知获奖的那一刻,我很开心,我深知这并非我个人的荣誉,而是对所有志愿者,捐赠者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让我深刻的了解到,荣誉与认可并非终点,而是让关爱延续下去的“接力棒”,时刻提醒我继续前行,不能停下脚步,让更多的善意被传播,被铭记。
在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参与公益活动,积极的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为需要温暖的人提供善意。力所能及地造福他人,回报社会。我相信,只要把每一份微小的善意坚持下去,就能汇聚成照亮国家与社会发展征程的星河。
星河万顷:微小善意,可汇光芒
“最初只是想送一张明信片,却在过程中明白:公益从来不是‘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把每一份小善意坚持下去。” 这位学子的感悟,恰是 “绘梦明信片” 活动的初心所在 —— 从一张纸、一支笔开始,让高校学子的爱心跨越山海,让留守儿童感受到 “被世界温柔以待” 的力量。
正如他所说:“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是一颗小星星。当无数颗星星聚在一起,就能汇成照亮国家与社会发展征程的星河。” 而这份以爱为笔、以心为墨的公益故事,也将继续在校园里传递,吸引更多人踏上 “你我同行” 的公益之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