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钢轨延伸向远方,当列车穿梭于城乡,铁路早已不只是连接空间的交通纽带,更成为承载国人情感、见证时代变迁的“流动舞台”。近期,由中宣部文明创建局、中央网信办传播局等多部门联合发起的“我的铁路风景”故事汇原创美文征稿活动正式启动,以文字为桥、以故事为媒,邀请每一个与铁路结缘的人,记录旅途点滴、诉说心中情愫。这不仅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征文活动,更是一次关于“流动中国”的集体叙事,让千万个体的“铁路记忆”,汇聚成有温度、有烟火气的时代篇章。
铁路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而每个人都是这段历程的“记录者”。我们总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宏大的时代叙事若想真正接地气、动人心,终究要扎根在普通人的真实体验里。此次征稿活动聚焦的“发展变迁、出行体验、文明风尚、情感记忆”四大主题,恰如四把钥匙,精准打开了铁路与个体生命交汇的所有可能。从绿皮火车时代“哐当哐当”的慢节奏,到复兴号“350公里时速”的风驰电掣;从过去“一票难求”的焦虑,到如今“在线购票、刷证进站”的便捷;从沿线乡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貌,到高铁新城拔地而起、特色农产品借铁路走出大山的新颜——这些藏在每个人记忆里的“铁路变化”,看似是个体的细碎感受,串联起来便是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的发展史诗,更是流动中国日新月异的生动注脚。
“烟火气”里藏着最动人的力量,也最能凝聚社会的“向善心”。活动明确提出作品需“贴近生活、有烟火气”,这正是抓住了情感传播的核心——比起枯燥的数字和抽象的口号,那些具体可感的细节、直抵人心的温情,才更能引发大众的共情与共鸣。在春运的人潮中,乘务员蹲下身帮老人整理褶皱的行李,用沙哑的声音反复提醒“小心脚下”;在深夜的站台上,值班员为滞留旅客递上一杯热水,耐心讲解改签流程;在飞驰的列车上,陌生乘客主动分享充电器,帮独自带娃的母亲哄睡哭闹的孩子;还有铁路职工程门父子那样,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用“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的执着,守护着每一趟列车的安全……这些平凡场景里的微小善意,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涓涓细流滋润人心,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文明风尚,巩固着社会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
从“旁观者”到“讲述者”,每一支笔都在丰富中国故事的肌理。此次征稿活动的平台覆盖面堪称广泛,从“学习强国”这样的主流思想阵地,到微博、小红书等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几乎实现了全场景覆盖。这种低门槛、广渠道的设置,打破了“写作是专业人士专属”的壁垒,让每一位坐过火车、见过铁路风景的人,都能“以我手,写我心”。或许是一位常年奔波的商人,笔下是高铁拉近生意伙伴距离的便捷;或许是一位在外求学的学子,文中满是站台上与父母送别时的牵挂;或许是一位退休的铁路工人,字里行间都是对岗位数十年的眷恋;又或许是一位喜欢旅行的年轻人,用文字描绘着“坐着高铁看中国”的壮丽风光——当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从被动的旅途参与者,转变为主动的故事讲述者,这些带着个人温度、充满生活质感的文字,便会让“流动中国”的故事摆脱空洞与刻板,变得更加血肉丰满、可信可爱。
铁路的轨道在延伸,时代的故事在续写。“我的铁路风景”征稿活动,本质上是一次对“流动中国”温暖底色的集体打捞与呈现。每一篇稿件都是一片小小的“风景”,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中国铁路的壮阔画卷;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束微弱的光,聚起来便照亮了文明前行的道路。当更多人拿起笔,记录与铁路有关的感动、变迁与成长,我们不仅能留住那些珍贵的记忆,更能让流动的善意与温暖,伴随钢轨延伸,抵达更远的远方。(孟文强)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