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胃疼、便秘好多了,下楼散步时邻居还会主动和我打招呼,去便利店买东西也敢自己开口了,晚上也能睡得香一些了。”近日,61岁的龚阿姨面对上门探访的社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作为荔城区辖区内的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龚阿姨曾因躯体不适、社交被动、生活困境等问题陷入迷茫。在荔城区民政局的指导下,莆田市同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介入,一点点为她的生活注入温暖与希望,成为聚焦精神障碍康复者、做实特殊群众帮扶工作的生动实践。
困境缠身:多重难题压心头
龚阿姨今年61岁,患有精神分裂症多年。虽目前精神状态基本稳定,偶有轻微情绪波动,无明显异常言行,但长期规律服药带来的胃疼、便秘等不良反应,让她备受煎熬。雪上加霜的是,她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经常出现腿疼症状,躯体不适问题较为突出。
在社交与生活层面,龚阿姨的状态更显沉重。受疾病影响,她内心深处藏着强烈的自卑心理,不敢主动与人沟通,除了必要的就医,几乎很少出门社交;虽能完成基础交流、表达基本需求,但过程明显有些吃力——简单对话时常要停顿片刻才能组织好语言,语气也显得局促,因此面对邻里的主动招呼,她也只是低头小声回应后匆匆走开,生怕与人多交流。家中的居住环境也因她疏于打理而愈发杂乱,衣物随意堆放,桌面落满灰尘,再加上躯体不适带来的睡眠质量差,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多重困境交织下,龚阿姨的生活渐渐失去了色彩,也成为荔城区精神障碍康复患者帮扶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专业介入:多方联动的社工“组合拳”
了解到龚阿姨的情况后,社工团队迅速行动,以“精准化、专业化、长效化”的帮扶要求为指引,结合专业工作原理,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扶方案。
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个体问题的解决需兼顾其与环境的互动,更离不开多方资源的协同。荔城区民政局搭建“医社联动”机制,同行社工联合莆田市慈康医院精神科医生,破解精神障碍康复者“就医难、用药指导难”问题。医生上门为龚阿姨提供专业用药指导,结合她的身体状况调整药物剂量与服用时间,详细讲解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从源头缓解躯体不适。社工协同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将身体康复与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帮扶体系,践行“健康帮扶与生活关爱并重”的工作思路。


增能理论认为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而个人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对于案主而言,因为自身疾病而难以得到认可,自身社交能力不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挫败感。社工敏锐发现龚阿姨具备正常交流能力这一优势,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帮扶。社工精心准备回力球,通过抛接练习锻炼她的手部灵活度,在互动中拉近与她的距离,缓解其被动心态。在此基础上,社工循序渐进引导她走出家门,不仅陪着她下楼散步,鼓励她主动与邻里打招呼,还会特意带她去家附近的便利店,陪着她挑选日常所需的物品,耐心引导她自主向店员询问价格、付款结算。社工通过增强龚阿姨社交能力的方式帮助龚阿姨改善面临的人际关系困境,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成效显著:政策温度下的生活新光彩
在专业个案服务帮扶下,龚阿姨的生活状态实现了质的转变,被困境掩盖的自信与对社区的归属感逐渐回归。躯体不适的有效缓解,让她摆脱了身体痛苦的束缚,有精力走出封闭的生活空间;逐渐卸下心理负担,主动与邻里建立联系,交流时的局促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表达与从容的笑容。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参与,从自我封闭到愿意打开心扉,每一点变化都彰显着社会化融入的进步。这份转变不仅让她的生活重新焕发光彩,更让她真切感受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与价值感。
此次龚阿姨个案帮扶,正是荔城区民政局聚焦精神障碍康复患者帮扶工作的生动缩影。通过搭建“医社联动”协作平台、支持社工开展专业化精准服务、链接社会资源补充帮扶力量等举措,从健康管理、社会融入、生活支持等多方面发力,帮助他们逐步摆脱困境、重拾生活信心。未来荔城区民政局将进一步优化“专业社工+医疗资源+社会力量”的帮扶模式,细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精度,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精神障碍康复患者都能感受到政策的温暖,在社区的关怀中稳步走向更好的生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