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青光眼作为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治疗一直是眼科领域关注的重点。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及相关器械持续革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近日,辽宁爱尔眼科医院赵平教授成功完成国内首批3D辅助下的三重引流机制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手术,为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术后赵平教授接受了惟视眼科的采访,为我们分享了三重引流机制青光眼引流器的使用体会。
手术策略:一次手术,多重目标

赵平教授指出,此次接受手术的是一名62岁男性患者,眼部情况较为复杂。六年前,患者已接受左眼白内障手术;近一年来,其右眼视力逐渐下降,到门诊检查时,不仅被发现右眼患有白内障,还存在双眼眼压偏高的问题(右眼27mmHg,左眼33mmHg)。此外,该患者年轻时双眼曾接受过PRK手术,术前检查显示其角膜厚度分别为460μm和480μm。经详细检查后,患者被确诊为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右眼白内障,左眼人工晶体眼。视野检查显示双眼均存在上方弓形视野缺损,表明患者视神经损害已达中度。赵平教授分析道,该患者视力下降主要由白内障加重导致,与青光眼及视野缺损没有太大关联,这也印证了许多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早期缺乏明显症状的特点,若不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病情极易被忽视。
在术前沟通中,赵平教授了解到患者左眼(白内障术后)主要用于看远,右眼(未做白内障手术,虽有PRK手术史但仍存轻度近视)用于看近,长期依靠双眼不同屈光状态满足远近视力需求。随着右眼白内障加重,其看近能力明显下降,患者明确提出希望术后能脱镜并实现看远看近都清晰的状态。术前,患者已使用两种降眼压眼药水,双眼眼压可控制在17-18mmHg左右。
针对患者的病情与需求,赵平教授团队在设计右眼手术方案时,核心思路是通过一次手术同时解决青光眼与白内障问题,并尽可能满足其远近视力需求。从手术方式选择来看,微创性青光眼手术(MIGS)成为关键。这类手术采用微小切口,若与白内障手术联合进行,术后患者屈光状态更易控制,这对于需要兼顾老视矫正需求的白内障手术而言尤为适配,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实现术后视力目标。在人工晶状体(IOL)的选择上,老视矫正衍射型多焦点IOL(双焦或三焦)虽能实现远、中、近不同距离的视力需求,但可能降低患者术后视觉对比敏感度。而该患者已存在视神经损害,对比敏感度本就受损,因此团队最终选择无衍射环的波前重塑EDOF IOL,以在满足其远、中距离视力需求的同时,减少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最终,赵平教授为该患者进行了3D辅助下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三重引流机制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中植入波前重塑EDOF IOL。术后患者看远看近视力恢复良好,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技术解析:三重引流机制如何协同降压?

赵平教授详细介绍了此次手术所用三重引流机制青光眼引流器的结构、降眼压原理及技术特点。从结构上看,该引流器呈弧形设计,总长度约8mm,为半管状结构,前端设有三个开窗,直径略大于Schlemm管直径,可通过推注器植入Schlemm管。其降眼压作用通过三重机制实现1-3:
第一重机制是实现小梁网旁路引流
引流器尾部接近管状结构,当主体部分插入Schlemm管时,尾部约1mm长度留在前房内,可在Schlemm管上形成“开窗”效果,使房水无需经过小梁网阻力部位,直接进入Schlemm管,提升房水引流效率。

第二重机制是具备支架作用
引流器植入Schlemm管后,会对Schlemm管产生扩张与支撑作用,改变小梁网间隙,从而降低房水通过小梁网进入Schlemm管的阻力,为房水引流创造更通畅的通道。
第三重机制是拥有90度跨度设计
由于引流器直径略大于Schlemm管,可扩张约90°范围的Schlemm管,起到支架作用。赵平教授指出,研究发现部分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存在Schlemm管塌陷问题,而该引流器的支架作用可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维持房水在Schlemm管内的持续通畅流动,助力眼压控制。
与其他微创青光眼手术方式相比,该引流器的显著特点是能保留Schlemm管的完整结构,而非对其进行部分或全周切开。赵平教授指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Schlemm管在生理状态下具有类似“泵”的功能,通过不同部位的蠕动动作促进房水外排。若Schlemm管结构被破坏,其泵功能可能消失;而该引流器在实现降眼压效果的同时,保留了Schlemm管的完整性,从而有可能维持其固有的生理性房水引流功能。此外,该手术在微创性上也具备优势。由于与白内障手术联合进行,无需额外增加手术切口,对眼部整体影响较小,进一步降低了手术对患者眼部结构的干扰。
手术精要:房角操作与出血控制是关键

在谈及手术操作体会时,赵平教授强调,三重引流机制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手术与其他基于房角或在房角镜下进行的微创青光眼手术操作有相似之处,对术者的基础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术者需具备熟练的房角镜下房角手术操作经验,这是保障手术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具体手术操作中,有两大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一是房角结构的清晰分辨
手术需在手术显微镜及房角镜辅助下进行,术者必须清晰识别房角结构及Schlemm管位置,若无法准确分辨,将直接影响后续操作的准确性,增加手术难度。
二是预防与处理Schlemm管出血
由于Schlemm管在眼压降低时可能出现血液反流,因此在切开Schlemm管及植入引流器过程中,需保持患者眼部稳定,避免患者眼部移动导致Schlemm管切开后出血,进而影响术野清晰度。若引流器尖端已稳定刺入Schlemm管,需果断、快速地将引流器推送至Schlemm管内,减少出血风险。若术中出现少量出血,可使用粘弹剂将出血推至一侧,暴露术野后再进行引流器植入;若出血量较多,则需通过IA方式吸净前房内出血,补充粘弹剂并适当升高眼压以减少血液反流,待术野清晰后再重新进行植入操作。
小结
此次国内首批三重引流机制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手术的成功开展,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赵平教授团队从患者个体情况出发,通过详细的手术方案设计、对新型引流器技术原理的深刻理解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在解决患者青光眼与白内障问题的同时,充分兼顾了其视力需求与眼部生理结构保护。未来,随着这类微创青光眼手术技术的进一步实践与推广,有望为更多青光眼患者带来更契合个体需求的治疗选择,推动青光眼治疗领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Ko GY, Song HY, Seo TS, et al. Obstruction of the lacrimal system: treatment with a covered, retrievable, expandable nitinol stent versus a lacrimal polyurethane stent. Radiology.2003;227:270e276.
2.Verheye S, De Meyer G, Salu K, et al. Histopathologic evaluation of a novel-design nitinol stent: the Biflex stent. Int JCardiovasc Interv. 2004;6:13e19.3.Beeley NRF, Stewart JM, Tano R, et al. Development, implantation, in vivo elution, and retrieval of a biocompatible, sustained release subretinal drug delivery system. J Biomed Mater Res. 2006;76:690e698.
文档编号:CN-HDM-2500091
有效期:2025.10.21-2027.10.20
免责声明:本资讯旨在为医学专业人士提供眼科领域的新进展,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文中内容不能取代专业的医疗信息,不构成对任何特定医疗产品、服务或术式的推荐和认可。医学专业人士在对文中涉及到的任何医疗器械产品、术式进行操作和处方时,请严格遵循该产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或相关手术指南。本文不承担相关责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