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拾光”启程:用镜头与文字搭建童心桥梁
“我们想让校园里的每一缕微光,都能化作照亮留守儿童童年的星辰。”山东聚爱同行公益帮扶项目组负责人如此诠释“拾光记”的初心。作为长期深耕高校公益的组织,该项目组已联动多所高校开展过支教、图书捐赠等活动,此次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合作,精准瞄准留守儿童“情感陪伴缺失”的痛点——当年轻父母奔赴城市,这些孩子往往在乡村的寂静里渴望外界的回响,而高校学子的镜头与文字,恰能成为跨越山海的“对话通道”。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商学院青工部将这份初心落地为“沉浸式公益”:10月9日开启报名后,于10月12日至14日在老食堂前坪设线下摆点,学生可领取明信片书写祝福、用便利贴拼贴爱心墙;线上则以“摄影作品+寄语”为载体,邀请学子用镜头捕捉校园或生活中的温暖瞬间,为留守儿童编织“关于未来的想象”。

“我老家在乡村,见过太多留守儿童望着村口小路发呆的模样。”刘伟强(见图一)谈及参与初衷时坦言,“我想通过照片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光、有梦,他们的期待值得被回应。”这份源于生活的共情,让他的参赛作品始终围绕“留守儿童的视角与向往”展开。
二、刘伟强的“拾光”答卷:五组镜头里的童心世界
在“拾光记”的参赛作品中,刘伟强的摄影+寄语系列尤为动人——他以五组画面,构建起“现实困境与未来希望”的对话场,每一张照片都藏着对留守儿童的细腻关怀:

- 《村口的守望》:画面聚焦乡村老宅前的留守儿童,孩子望着远方,屋内爷爷奶奶的身影在昏黄灯光下若隐若现。他配文:“你的等待不是孤单的,身后总有牵挂你的人,前方总有为你亮着的灯。”这组作品直击留守儿童“亲情缺席却不缺爱的生存图景”,引发观者强烈共鸣。
《祖孙的上学路》:晨光里,奶奶牵着孩子的手走在小巷,老人背上的书包与孩子的小脚步伐同频。刘伟强写道:“此刻的陪伴是温暖的,但你要相信

,未来你会走得更远,去看奶奶没见过的风景。”画面里的祖孙情与对未来的期许交织,既共情现实,又点燃梦想。

- 《星空下的梦》:乡村孩子坐在草地上仰望璀璨星河,破旧的衣衫与浩瀚宇宙形成强烈反差。他的寄语充满力量:“你看那些星星,它们离你很远,却也为你亮着。就像你的梦想,现在遥远,却终会在某一天照亮你。”这组作品以“仰望星空”的意象,唤醒留守儿童对未来的渴望。

- 《烛光里的书声》:土坯房前,孩子在烛光下捧书夜读,老旧的语文课本与跳动的烛火构成震撼画面。刘伟强写道:“此刻的光亮很小,但它能照亮书页,也能照亮你走出大山的路。”这组作品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具象化,成为激励留守儿童的精神符号。
三、从作品到行动:公益温度的持续传递
刘伟强的作品并非“孤芳自赏”,而是带动了一场爱心接力。为了让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他将作品配上创作思路,分享到朋友圈、班级群甚至家乡的村民群:“每一次转发都是给留守儿童的一份鼓励,帮我让更多人看见他们的光与盼!
这份行动力最终转化为爱心值的绝对优势。活动截止时,刘伟强的作品以高点赞量和传播度斩获一等奖,“刘伟强的获奖,胜在‘共情力与行动力的结合’。他用镜头发现他们的坚韧,用文字点燃他们的希望;更难得的是,他把作品变成了带动更多人参与的火种。”
荣誉背后的责任:让“拾光”成为常态
对于刘伟强而言,获奖不是终点,而是公益活动的新起点,“我希望报道出来后,能有更多人愿意为留守儿童停一停脚步,拍一张照、写一句话、捐一本书。”刘伟强谈及即将到来的国家级媒体报道时说,“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因为这些关注而更有勇气追梦,这一切就有意义。”
从四组摄影作品到一句“脚下有路、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寄语,再到持续的公益行动,刘伟强证明:公益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每个人都能以专业与真诚践行的日常。这份由湘楚学子发起的“拾光”行动,也必将在国家级媒体的传播下,让更多人看见留守儿童眼中的星辰,让更多“拾光者”加入进来——让那些孩子的脚下,真的有通往未来的路;眼中,真的有闪耀不熄的光;心中,真的装满永不褪色的爱。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