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其宗村,藏红花迎来了采收季。这抹绚丽的紫色,正悄然改变着当地的面貌,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引擎。据统计,该产业每年带动近400户农家实现收入增长,累计年增收规模已达千万元。
![]()
“我们的工作,半年在田里,半年在车间。”迪庆香格里拉金坷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寿祥这样描述他们的工作节奏。他进一步阐释了独特的种植循环,每年五月,藏红花种球进入“育花房”,进行为期半年的室内培育;待到十一月,再重新栽回大田进行“育种”。而在大田休养期间,土地上会轮作一季水稻,这种模式不仅让土地得以高效利用,更收获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回报。
其宗村海拔1900米,气候温润,光照充足,非常契合藏红花喜温暖、耐寒、忌酷热的习性。和寿祥特别介绍了培育的精细之处:“藏红花对空气湿度极为敏感,我们需将育花房的湿度稳定在70%-80%。午间燥热时,湿度骤降,我们就通过洒水等方式及时增湿。”从采摘、烘干到分拣,整个流程都依赖于人工细致的操作,考验着农户的耐心与技艺。
![]()
在这里,藏红花坚持有机种植,杜绝化学农药,每一根花丝都由人工精心采摘,确保品质纯正与形态完整。这套严格的标准,在保障产品一流品质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大量就近就业的岗位。创新的“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整合了资源,党支部引领方向,党员家庭率先示范,合作社精准对接,公司将技术、种球和市场送到农户手中。
“看到带头种植的党员家收入提高了,我们心里也踏实了,纷纷跟着干。”种植户陈韬絮分享了她的经历,“公司不仅免费提供种球,还有全程技术培训。对我这样需要照顾老小的家庭来说,能在家门口找到这样一份稳定又收入不错的工作,非常满意。”
![]()
为提升种植水平,当地已组织技术培训2000余人次。公司还建立了激励机制,对用心种植、管理到位的农户,次年将增加30%-40%的优质种球供应,以此鼓励农户精耕细作,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藏红花产业不仅在塔城镇开出了“经济效益花”,更通过科学的种植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结出了“生态效益果”。越来越多的村民像陈韬絮一样,在家门口走上了致富路,这小小的藏红花,已成为名副其实点亮乡村振兴希望的“幸福花”。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