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地深度体验・传承精神强担当
为持续深化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在服务社区中践行初心使命,10月22日,晨辉社区党委精心组织辖区20余名党员,开展了一场以“教育基地深度体验·传承精神强担当”为主题的移动课堂活动。党员们走出会议室,先后走进双流川齿记忆纪念馆和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两大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实景、实情的沉浸式学习,重温奋斗历史,感悟精神伟力,凝聚起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强大共识与行动力量。
首站探寻“川齿记忆”,感悟历久弥新的“三线精神”
活动的第一站来到了位于莲花社区的“双流川齿记忆”纪念馆。这处别具特色的教育基地,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防空洞改造而成,聚焦展现“三线建设”时期那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辉煌历史。
在纪念馆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与引导下,晨辉社区的党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斑驳的实物展品,生动再现了“三线”建设者们为国奉献、挥洒汗水的峥嵘岁月。更令人动容的是,党员们了解到,当年许多从“三线”岗位退休的老党员,如今依然活跃在莲花社区的治理一线,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凝聚力,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热心传递邻里关怀,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深深熔铸进社区发展的脉络之中。这份跨越时空的坚守与传承,让在场的每一位党员深受触动,对“精神传承”的时代价值有了更为真切和深刻的理解。
“板凳课堂”集思广益,碰撞社区治理智慧火花
中午简餐过后,一场别开生面的“书记板凳课堂”在社区食堂就地展开。各党支部的书记们围坐一圈,结合上午的参观感悟,围绕“如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社区治理”这一核心议题畅所欲言、交流研讨。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火花不断碰撞。
有的书记对比反思:“莲花社区的党员因共同的‘三线’经历拥有强大的内生凝聚力,我们社区党员构成多元,更需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新路径。”曾亲历“三线”时期的老党员感慨道:“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凝聚力模式难以简单复制,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适合晨辉社区实际的有效方法,真正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凝聚起来。”一位88岁高龄的老党员语重心长地表示:“社区工作既要深入挖掘和弘扬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更要在新时代的实践中,把它们一代代传承下去,转化为服务居民的实际行动。”
社区党委负责同志在总结中表示:“‘板凳课堂’这种灵活的形式一直得到党员们的积极响应。今天结合实地研学,大家的思考更加深入。希望各位书记带头,全体党员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主动亮明身份、公开承诺、展现成效,让我们党组织的影响力真正扎根在群众身边。”
再访“李劼人故居”,滋养家国情怀砥砺担当
带着对精神传承的思考,党员们前往本次移动课堂的第二站——坐落于锦江区狮子山街道菱窠社区的“李劼人故居”。这里不仅是四川省最早对外开放的现代作家故居、成都主城区内保存最为完好的近现代名人故居,更是一处传承“独立、进取、厚爱”优良家风,彰显知识分子深沉家国情怀的重要场所。
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党员们细致参观了故居陈设,深入了解了李劼人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高尚品格。大家重点学习了李劼人先生如何将优良家风内化为个人品德修养,又如何将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外化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先生“以家风育品德、以行动践担当”的理念引起了党员们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李劼人先生为楷模,自觉加强家风建设,并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活动圆满收官,笃行实干续写新篇
随着李劼人故居参观学习的结束,本次主题移动课堂活动也顺利落下帷幕。返程途中,党员们意犹未尽,交流着各自的收获与体会。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打破传统学习模式、将课堂移至教育基地的“移动”形式,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空间,使得理论学习从书本走向实地、从抽象变为具体,更加生动鲜活、深入人心。
此次移动课堂,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更是一次有力的行动动员。晨辉社区的党员们表示,必将把从“川齿记忆”中汲取的“三线精神”和从李劼人故居感悟到的家风力量、家国情怀,转化为服务社区居民、推动社区发展的实干动能,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投身到社区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努力为建设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更加美好的晨辉社区贡献党员的先锋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