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化名)初诊时,仅能偶尔发出“爸爸”“妈妈”等简单叠词,且需要家长反复引导才会回应;日常想喝水、玩玩具时,只能通过拉着大人的手指向目标来表达需求。家长此前一直认为“孩子只是开口晚,没什么大问题”,直到入园体检时,医生提醒小宇的语言发育水平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家长才着急,赶紧到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找到李明恩主任。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李明恩主任评估发现,小宇不仅语言表达能力滞后,认知理解能力也存在不足,比如无法区分“大小”“多少”等基础概念,与人互动时眼神交流时间短,主动发起社交的意愿较弱。经过2个月系统干预,小宇已能主动用“妈妈,我想玩积木”这类短句表达需求,还能和幼儿园小朋友进行简单交流,认知能力也同步提升,能准确指出“最大的苹果”“三辆小车”。
一、会说话≠语言正常,别陷认知误区
很多家长觉得 “孩子能开口就没问题”,但临床中不少孩子 “会说话却不会沟通”:有的能背古诗却答不出 “想不想吃苹果”,有的会重复动画台词却不会主动说 “我饿了”。这是因为语言的核心是 “沟通工具”,而非 “发声技能”—— 若孩子仅机械发声,无法理解含义、互动交流,仍属发育异常。
二、认知滞后是关键,需语言与认知同步培养
孩子 “自言自语、答非所问”,多因认知理解未同步发展,无法将语言与生活场景、事物意义关联。语言与认知密不可分:认知是语言的 “基础”,孩子先认识 “苹果”,才能理解并说出 “苹果”;语言是认知的 “工具”,通过讨论 “积木怎么搭更高”,孩子能理解 “上下”“多少”,提升逻辑思维。
但很多家长只教孩子背单词、说句子,忽视认知培养。比如有家长每天教孩子10个单词,孩子能复述却不知“杯子用来喝水”,这种 “无意义语言”无用。正确做法是将认知融入语言训练:教“汽车” 时带孩子观察、触摸,理解其用途;教“大小”时对比大球、小球,让孩子直观感受。
三、科学干预:专业训练+家庭配合
针对语言迟缓儿童,需“专业训练 + 家庭配合”,让训练效果在生活中巩固。
(一)一对一语言训练:个性化打基础
康复师先评估孩子语言水平,结合兴趣创设场景:无语言孩子用手势、声音模仿激发兴趣;单字表达孩子用玩具引导说短句;短句表达孩子则拓展逻辑,让孩子明白语言能解决问题、满足需求。
(二)口部功能训练:解决生理障碍
部分孩子因口部肌肉力量不足、协调性差,发不出 “t”“d”“l” 等音。可通过口腔操、唇肌训练提升功能,再结合简单单词纠正发音。
(三)认知能力训练:筑牢语言地基
将认知融入语言学习:用“关联记忆法”、“分类游戏”扩大词汇量、理解含义;通过拼图、搭积木认识“上下”“前后”;用绘本故事提问,提升理解与叙事能力。
(四)家庭指导:日常中练语言
家庭是主要练习场景,家长需主动参与,及时肯定回应;日常场景中反复介绍物品、动作;孩子想表达却说不出时,别立刻满足,鼓励其尝试,避免依赖肢体动作。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李明恩主任提醒,儿童语言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的“不重视”和“拖延”。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2岁还不会说“爸爸”“妈妈”等简单叠词、3岁不会说5-6字的短句、与人互动时很少回应,或者语言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孩子,建议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评估,以免耽误孩子未来发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