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看似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可他们的 “动” 却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仿佛永远“管不住自己”—— 这其实很可能是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简称多动症)的表现。
小明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在课堂上,他总是坐不住,不到十分钟就会扭动身体、东张西望,老师讲课的时候,他经常走神,要么玩文具,要么和周围同学小声说话,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完一节课。课后做作业更是让家长头疼,别人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他常常要拖到两三个小时,还会频繁出现漏题、看错数字的情况。在家里,他也闲不下来,一会儿翻箱倒柜,一会儿跑来跑去,做事情没有耐心,总是三分钟热度,答应好的事情转眼就忘。父母一开始以为他只是调皮捣蛋,多次批评教育却没有任何效果,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带他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小明患上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很多家长的焦虑都源于对ADHD的误解,这些误区往往会耽误干预时机。
误区 1:“孩子调皮而已,长大自然会好”
真相是ADHD并非性格问题,而是神经发育障碍。研究显示,约 60%-8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至青春期,50%甚至延续到成年。未经干预的孩子可能面临学业受挫、社交孤立,长期挫败感还会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误区 2:“安静的孩子不会得 ADHD”
ADHD分为三种类型,除了大家熟知的“多动冲动型”,还有“注意力缺陷型”——这类孩子看似安静,却总在阅读、写作业时走神,频繁丢三落四,做事情拖拉磨蹭。由于症状隐蔽,他们往往比“好动型”孩子更易被忽视。
误区 3:“打骂能管教,吃药有副作用”
打骂会加剧孩子的焦虑和逆反心理,形成“症状 - 惩罚 - 更严重症状”的恶性循环。规范的医学干预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制定方案,保障干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学干预是ADHD综合管理的重要环节,需由正规医院儿科、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的专业医生主导,主要包含以下关键步骤:
1. 规范诊断评估:避免误判与漏诊
医生会通过多维度评估明确诊断,确保干预的针对性:
(1)病史采集:详细了解孩子从幼儿期到当前的行为表现,包括注意力、多动冲动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以及在家庭、学校等不同场景的差异;同时询问家族是否有ADHD或神经发育相关疾病史,排查遗传因素影响。
(2)多场景行为评估:结合家长填写的《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估量表》、老师提供的校园行为观察记录,全面掌握孩子在学习、社交、生活中的真实表现,避免单一场景评估的局限性。
(3)专业检查辅助:根据孩子情况,可能进行注意力测试、智力发育评估,必要时结合脑功能检查等,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焦虑症、学习障碍等易与ADHD混淆的疾病,确保诊断准确性。
ADHD的治疗遵循“个体化、综合性” 原则,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症状类型(注意力缺陷型、多动冲动型、混合型)、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制定“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的联合方案。
1. 药物治疗:规范使用是关键
药物治疗是中重度 ADHD 患儿的重要治疗手段,能快速改善注意力、减少多动冲动,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扫清障碍。家长无需对药物过度恐惧,规范用药下安全性可控。
2. 非药物医学干预:个性化的专业指导
除家庭和学校的日常引导外,医生会根据孩子症状类型和严重程度,推荐专业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常见方式包括:
(1)行为治疗:由医生或专业心理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系统训练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行为、提升注意力。
(2)心理支持干预:针对 ADHD 孩子可能出现的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医生或心理师会开展个体心理疏导,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减少自我否定;同时为家长提供心理支持,指导家长调整教育心态,避免因过度焦虑影响干预效果。
(3)神经反馈训练:通过专业设备监测孩子大脑活动,让孩子在游戏化训练中,学习主动调节大脑注意力相关区域的活动,逐步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提醒,若发现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症状且持续半年以上,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儿童医院评估检查,通过科学干预,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