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雁江区小伍南片区社区活动室里,10岁的小宇正跟着大学生志愿者折叠纸飞机,机翼上画着他心目中的“未来学校”;旁边的书桌前,退休教师王阿姨正用草稿纸演示除法运算,帮8岁的小花攻克学习难点。这温暖的一幕,是资阳市雁江区社会工作协会“为你而来 相伴成长”儿童关爱保护项目的日常缩影。
“有些孩子跟着老人生活,缺辅导;有些孩子因家庭变故不爱说话,需要有人开解。”项目负责人李燕说,项目启动之初,团队就联合社区、学校和公益组织走遍片区角落,对291名困境儿童开展地毯式调研,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不同群体建立专属信息档案,制定“一人一策”的关爱方案。农村孩子缺书,他们就送绘本和文具;城乡结合部孩子学习跟不上,他们就组织一对一辅导,真正做到“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学业帮扶
把课堂搬进“成长加油站”
每周六周日,未保站或社区活动室的灯光总会亮到傍晚。在这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辅导天团”成了孩子们的“专属老师”。“数学公式记不住,就编成顺口溜;作文写不好,就带他们观察田野里的油菜花,感受大自然。”志愿者小张说,他们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孩子能懂的语言,不少曾经“谈学习色变”的孩子,如今会主动追着问问题。
除了课业辅导,书法、绘画、科普实验等兴趣课更让孩子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最近一次手工课上,孩子们用树枝和竹篾制作装饰画,家住农村的小浩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说:“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现在我自己也能做了!”“留守儿童欣欣用一颗颗珠子,为妈妈亲手制作的不调谢花束,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爱”。截至目前,这样的“成长加油站”主题活动已开展21次,成了孩子们课后最期待的去处。
心理关爱
为心灵撑起“阳光伞”
“老师,我是不是没人喜欢?”面对12岁的小萱的疑问,心理咨询师孙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通过故事引导她发现身边的善意。这是项目开展心理关爱服务的常见场景——专业咨询师定期走进社区、未保站和学校,用团体游戏、一对一沟通等方式,帮孩子们缓解孤独、自卑等情绪。
该项目还把家长纳入关爱体系,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讲座。“以前总骂孩子笨,听完课才知道他是缺乏自信。”参加完讲座的家长陈女士说,她开始学着耐心倾听,家里的氛围明显好了很多。据统计,该项目已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焦虑治疗等小组活动各5次,“心灵花园”主题活动14次,为孩子们筑牢心理防线。
社会融入
让爱连接“大社会”
时间回到“六一”儿童节那天,未保站被气球和彩带装点得格外温馨。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吃蛋糕、做游戏,来自爱心企业的志愿者还送上了书包和画笔。“这是我第一次过不一样的六一!”小晨捧着新书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事实上,这样的温暖时刻在资阳雁江区还有很多。假期里的小组活动之旅让孩子们在互动中逐渐打开心扉,学会了用语言表达情绪和需求,从最初的沉默寡言变得主动参与讨论,在团队协作游戏中找到了归属感,懂得了信任与互助的意义。亲子互动活动让留守儿童和家长收获了欢乐时光。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节日的快乐,更教会他们分享与合作。正如一名孩子在活动日记里写的:“原来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我觉得特别幸福。”
雁江区社会工作协会儿童项目督导员毛吉保也表示到,截至目前,项目已开展爱心助成长、演讲能力提升等主题活动各5次,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增强了自信。
爱心传递
让希望照亮更远的路
如今,项目已累计服务困境儿童超1000人次,送去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价值数万元,291名建档儿童中,不少人学习成绩明显提升,曾经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活泼。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加入,爱心企业纷纷捐赠物资,社区和学校也成了项目的“坚实后盾”。
“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是我们不变的初心。”李燕表示,未来项目将继续扩大服务范围,优化服务内容,整合更多社会资源。而那些被温暖过的孩子,也在悄悄传递爱心——小宇主动帮新同学辅导作业,小博把手工作品送给社区老人,这份善意如同涟漪,在雁江大地上不断扩散。
夕阳下,孩子们的纸飞机从活动室窗口飞出,载着梦想飞向远方。“为你而来 相伴成长”,这不仅是一个项目的名称,更是一份跨越山海的承诺,用专业与爱心为困境儿童的未来,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