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与中国平安主办、科技日报社支持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系列情景大师课《人类的家园——地球》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主讲,全国27个省区市1058所项目校师生及网友们一起观看了课程,全网观看量超468.2万人次。此次课程中,刘院士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呼吁大家一起践行“认识地球、保护地球、与地球和谐共生”的科学使命。
(项目校师生认真观看直播课)
解读地球生命力的密码
“火山是星球的灵魂”。太阳系内岩石行星均有火山活动史,但活跃时期不同:月球火山在数十亿年前就停止了活动,火星、金星的火山活动停息时间较短,地球与木卫一(IO)至今仍有火山活动。刘院士强调,火山活动是行星有生命力的标志,地球或许是行星系中最年轻、最具生命力的星球,这凸显了火山研究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性。
见证地球的宏大演化
刘院士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地球不同地质时期风貌,如6亿年前的泛大洋、5.1亿年前的阿拉斯加与西伯利亚等。若将地球46亿年历史缩为一天:凌晨4点出现第一批单细胞生物,晚上9点4分三叶虫登场,晚上10点植物现身,晚上11点后恐龙登场并持续约45分钟,午夜前20分钟进入哺乳动物时代,人类在午夜前1分17秒才出现,有记录的历史仅几秒。在宏大的地球历史叙事下,刘院士提醒人们要敬畏自然,认清人类的渺小与脆弱,珍惜现有的宝贵生命。
资源能源挑战 —— 直面中国的现实国情
刘院士用数据揭示我国资源能源困境: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发现173种矿产,矿种较全,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58%,居世界第53位;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的1/10,主要金属人均储量不足1/4。2009年我国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2015年一次能源消费占全球22.9%,35种矿产中有20种的消费量超过世界总量的30%,16种超过40%。他指出,资源不足的国情短期内难以改变,发展矿业仍是强国之路,但需调整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盲目扩张与重复建设,以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结合
刘院士介绍了多项依赖地球科学支撑的超级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是世界最长的流动沙漠公路,全长552千米,其中流动沙漠段长446千米,地质学家攻克了沙丘移动等难题;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960千米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达5072米,还途经550千米的多年冻土地段,建设者攻克了冻土带与构造活动带的难题;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问题受到重视。此外,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工程也凝聚着地球科学工作者的智慧。刘院士以自身60年科研经历强调自然科学研究需要勇于实践。他分享了丰富的野外考察经历,足迹遍布长白山、巴丹吉林沙漠、南极、北冰洋等国内外多地,还考察过40多个国家的特殊地质区域。同时,他提醒在野外考察时需重视安全,要以科学为指导做好充分准备,不可盲目行动。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讲座尾声,刘院士将主题升华为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宝贵财富,破坏生态环境会付出沉重代价。他强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呼吁人们厉行节约、文明消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以实现生态文明。现场孩子提出的“火山是怎样喷发的?”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刘院士的亲切解答。
本次直播课回放已上线,登录中国科技网、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公众号直播间、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视频号即可重温这场地球科学的探索之旅。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