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康复者照料者,是易被社会忽视却肩负沉重责任的群体。他们长期坚守照护一线,既要关注康复者饮食起居与病情波动,应对突发状况,又要承担经济压力与社交隔离,自身心理需求常被“搁置”。近日,由荔城区民政局主办,莆田市同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的“守护同行,悦享时光”支持小组活动圆满收官,旨在为照料者搭建互助支持的交流平台——通过真诚的心得体会交流、专业的心理压力疏导,帮助照料者减轻身心负担,最终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织密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支持网络。
第一节“初见与联结”
第一节“初见与联结”活动中,“名字接龙 + 心情打卡”暖场游戏率先打破陌生感:照料者们依次介绍姓名、与康复者的关系,并用一个词描述近期心情,再重复前一人信息完成接龙,很快便记住了彼此。随后的“我的照料故事与期待”分享环节,组员敞开心扉诉说照护路上的酸甜苦辣,社工的共情回应让现场氛围愈发温暖,为后续活动筑牢信任基础。
第二节“压力释放站”
第二节“压力释放站”活动里,曼陀罗绘画成为照料者梳理情绪的“暖心工具”。轻柔背景音乐中,组员们拿起彩笔,用深色线条勾勒压抑的压力,用浅色彩点点缀生活里的小希望。随后,大家还跟社工着学习“4-7-8 呼吸法”“肌肉放松法”,把这些简单实用的减压技巧记在心里,方便日后照护疲惫时随时使用。
第三节“竹韵绘心”
第三节“竹韵绘心”竹编画创作活动,提前呼应了中秋氛围。在社工的指引下,小组成员耐心固定竹编底框,用红、黄、金等暖色调丝线编织填充,指尖翻飞间,一幅幅满含心意的竹编画逐渐成型。“我要把这幅‘花好月圆’带回家,希望家里能多些安稳日子。”一名组员抚摸着作品,语气里满是期待。作品展示时,此起彼伏的掌声与赞美,让组员重拾久违的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
第四节“经验加油站
第四节“经验加油站”聚焦实操。“照护小知识问答 率先活跃氛围,社工准备“康复者情绪激动时先做什么”“如何帮康复者建立规律作息”等问题,组员积极抢答,在趣味互动中巩固基础照护知识。经验分享环节更显“干货满满”:有人分享“用康复者喜欢的老歌转移注意力,减少抵触情绪”,有人提“每天和康复者一起做家务,慢慢培养生活能力”。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学习,解决了许多在照料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了照护能力,也感受到了来自同为照料者的温暖和支持。
第五节“指尖的甜蜜”
随着中秋佳节临近,第五节“指尖的甜蜜”冰皮月饼 DIY 活动被浓浓的节日氛围包裹。社工准备印着玉兔、月亮、祥云的中秋主题模具。照料者们围坐桌前,跟着社工的示范揉面、包馅、压模,原本略显生疏的动作,在彼此的互相提醒与社工的指导下渐渐熟练。制作间隙,大家还不时分享生活里的小趣事,现场笑声不断。社工鼓励组员互相帮助,让这份亲手制作的节日甜蜜,伴着贴心的协助直抵人心。
第六节“成长与告别”
最后一节“成长与告别”中,在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组员表示,通过此次小组,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照顾患者,也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收获了成长和友谊。社工们在活动中通过引导和总结,帮助照料者们更好地回顾和总结,鼓励他们在未来的照料生活中继续关注自身健康,保持积极的心态。
此次“互励同行”小组活动中,荔城区民政局始终以“民政为民” 为导向,通过统筹资源、引导专业服务,为照料者群体搭建起温暖的支持平台,有效缓解了照护过程中的忧虑与压力,让他们获得难得的身心喘息。未来也将持续关注这一群体需求,引领照料者们在照护精神障碍康复患者的道路上互励同行,共同为康复患者营造更加温暖、充满希望的康复环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