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教授、金维虹博士谈中美稳定币博弈:新金融高地的战略深度研究与全球视角推演
文|刘忠、金维虹
刘忠教授:斯坦福博士后研究员,原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兼职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兼职教授。
金维虹博士:中国地方金融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农商银行原行长,是中国最早一批经济学研究者,在金融领域研究成果颇丰,著有多部专著和百余篇论文,尤其以“企业价值量管理模式(原称全成本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被誉为中国企业价值量管理首创者。
金维虹博士
稳定币已演变为国家战略、技术标准与金融规则三重维度交织的全球性博弈。美国通过公私合营(如OCC特许银行托管稳定币)与立法规整(《稳定币人才法案》)的组合拳,系统性将稳定币纳入美元霸权体系,其争夺人才制高点的深层战略已构成对全球金融秩序的规则重构。欧盟以《加密资产市场法案》(MiCA)确立严监管范式,日韩学界则警示货币主权空心化风险。在此背景下,中国需突破传统金融防御思维,构建战略研判-模式创新-法律构建-人才争夺四位一体的反制体系。
一:美国的战略深化——立法规整与人才争夺
美国稳定币战略的驯化逻辑与霸权构建
1、战略本质:从野性创新到有序工具
美国的战略核心是通过立法与人才双轨机制,将稳定币的颠覆性力量转化为美元数字化霸权的合规载体。这一驯化过程呈现三大特征:
监管收编:以《支付稳定币法案》确立美联储绝对权威,通过联邦监管全覆盖消除州级政策套利空间;
信用嫁接:强制商业银行级准备金要求,将美元稳定币(如USDC)隐性纳入国家信用体系;
生态隔离:严禁科技巨头混业经营,杜绝Libra式超主权货币挑战。
2、立法框架:构建合规垄断壁垒
《支付稳定币法案》的霸权设计
监管集权化:终结州与联邦监管权责模糊,形成全国统一标准,使非银行发行商实质接受美联储管辖;
准入门槛武器化:要求100%高质量流动性资产储备,将中小竞争者排除在合规体系之外;
风险隔离机制:强制拆分商业实体与稳定币业务,防止私人资本挑战货币主权。
战略意图:通过立法制造合规垄断,使美元稳定币成为全球唯一可信赖的锚定资产,最终实现一币独大。
3、人才法案:争夺金融基础设施的制脑权
《稳定币人才法案》的深层逻辑
人才即霸权:
将稳定币领域定义为金融×密码学×法律的交叉战场,顶尖人才成为技术标准与规则制定的核心变量;
建立国家主导的人才供应链,应对中美在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长期竞争。
监管技术化:
推动政府-学界-企业人才流动,培养既懂技术又通监管的复合型团队;
在财政部、美联储等机构部署技术官僚,形成监管与创新的正向循环。
创新永续化:
通过签证配额、税收优惠等政策虹吸全球顶尖开发者;
设立国家实验室定向攻关稳定币核心技术,确保代际领先优势。
四、双引擎模式:复制互联网霸权
美国正通过立法规范市场+人才驱动创新的组合策略,在稳定币领域复刻其互联网时代的统治路径:
规则输出:以合规标准为武器,将全球稳定币生态纳入美元体系;
技术锁定:通过人才垄断持续迭代技术架构,形成路径依赖;
风险转嫁:将系统性风险转移至新兴市场,巩固中心化金融霸权。---
刘忠教授
二:全球学术视角与区域战略差异
美国学派:制度霸权与技术利维坦
1.主流务实派
监管驯化论:主张将稳定币嵌入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如SEC框架),强调"创新需配重锚"
典型案例:布鲁金斯学会2024年研究显示,85%美国学者支持对稳定币实施银行级准备金要求
2.战略进攻派
地缘货币化:大西洋理事会提出"数字美元三环战略"(监管/技术/联盟),明确将USDC定位为制裁工具
对抗性叙事:彼得森研究所报告警告,USDT的全球流通量每增10%,美国制裁效力下降2.3%
欧盟学派:防御性监管与主权焦虑
1. MiCA悖论
监管堡垒:欧洲议会研究指出,MiCA的资本充足率要求(8%-12%)是美国的2.3倍
创新代价:法兰克福学派测算显示,合规成本使欧元稳定币研发周期延长40%
2.主权保卫战
渗透率警戒线:欧央行研究设定15%为外资稳定币市场占比红线
监管套利预警:德国央行发现,30%的USDC交易通过卢森堡实体规避MiCA
东北亚学派:技术民族主义与对冲策略
1.日本模式
制度性保守:东京大学研究显示,《支付服务法》修正案使银行系稳定币市占率达92%
创新代差:野村证券警告,日本稳定币技术迭代速度仅为美国的1/3
2.韩国困境
选边站压力:首尔大学民调显示,63%金融从业者担忧中美标准分裂
对冲方案:三星经济研究所提出"双轨制":2026年前完成CBDC+本土稳定币立法
三:中国数字人民币战略的全球博弈框架
战略定位:构建"三位一体"数字生态
内循环锚定:
将e-CNY定位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货币",2025年试点覆盖率达85%
建立"智能合约+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现精准滴灌
外循环突破:
推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o-CNY)",锚定离岸人民币国债组合
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o-CNY在东盟贸易结算占比已达12%
制度创新:数字自贸区2.0模式
海南-上海双枢纽:
允许外企使用o-CNY缴税(2025年Q2试点企业达230家)
建立"中国标准认证体系",要求兼容SM2加密算法
香港协同机制:
发行"数字人民币债券",2025年规模突破500亿港元
实施"沙盒监管互认",吸引47家国际区块链企业入驻
人才战略:全球智力收割计划
顶尖人才引进:
"数字金融英才"计划提供最高3000万科研经费
已吸引21名IEEE Fellow回国,组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海外分中心
教育体系重构:
清华、港大等设立"区块链金融"双学位项目
建立"监管-企业-高校"联合实验室,2025年培养复合型人才超2000名
地缘博弈工具箱
一带一路场景渗透:
在67个合作国部署o-CNY支付网关
中石油等央企试点"数字人民币能源结算"
技术标准输出:
主导制定ISO/TC307区块链国际标准
向亚投行成员国推广"中国版稳定币监管框架"---
四:中国的法律支撑与底层逻辑再设计
人民币数字生态法律框架:安全、效率与主权的三元平衡
立法深化: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
《数字货币与稳定币管理法》升级
离岸稳定币专章:明确o-CNY发行机构需持有香港金管局(HKMA)或新加坡MAS双牌照,建立"离岸资金池-在岸清算行"双层隔离机制,2025年试点期间跨境资金流动监控覆盖率需达100%。
RegTech法定化:要求发行商部署"北斗链"监控系统(含交易溯源、智能合约审计等模块),与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平台实时对接,违规行为自动触发熔断机制。
监管沙盒2.0
在海南自贸港设立"跨境数字金融实验区",允许外企在沙盒内测试o-CNY衍生品,但需使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的密钥管理系统。
防御性法律工具箱
《阻断法》实施细则
建立"三不原则":不承认、不执行、不配合美方制裁,同步启动"对等反制清单"(如限制美资机构参与数字人民币债券承销)。
案例:2025年6月某美企因制裁香港o-CNY交易所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其中国子公司被禁止使用SWIFT系统。
国际规则博弈
与欧盟央行(ECB)共同提出"稳定币主权原则"草案,要求跨境稳定币需获得发行国和用户国双重授权,该提案已获IOSCO技术委员会采纳。
战略实施路径
技术-法律联动
将"自主可控区块链"写入《网络安全法》第37条,要求关键金融基础设施使用国产化率超80%的分布式账本技术。
人才法律保障
出台《数字金融人才特别签证》,为参与"数字金融英才"计划的专家提供刑事豁免权(限金融创新相关行为)。
全球博弈终局推演
短期(2026-2028):通过o-CNY在东盟贸易结算占比突破25%,建立区域定价权。
中期(2029-2032):推动数字人民币成为IMF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权重目标10%。
长期(2033-):构建"数字人民币-中国制造-一带一路"三位一体的新价值网络,替代部分美元清算体系。
当 2025年国际清算银行发布《全球稳定币发展报告》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已经清晰:美国正通过《加密资产监管框架》建立新型金融霸权,借 USDC等私营稳定币构建数字版"石油美元"。这场表面看似技术创新的浪潮,实则是重塑国际货币体系的世纪博弈。
在这场不对称竞争中,中国需要以动态博弈思维突破传统应对范式。技术层面,央行数字货币的领先优势需转化为标准制定权,通过自主可控的联盟链技术构建"技术护城河";制度创新方面,可借鉴海南自贸港经验,在横琴、前海等区域试点"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形成对接国际规则的压力测试场。值得关注的是,香港金管局 2024年推出的数码港元试验计划,已为跨境支付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人才争夺战的胜负往往具有决定性。斯坦福区块链研究中心近三年培养的 247名顶尖人才中,有 93%流向美国科技企业。破解这种虹吸效应,需要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数字金融特战队"机制,在硅谷、苏黎世等全球创新节点设立人才工作站。法律体系更需实现范式转变,新加坡《支付服务法》的"监管沙盒"经验证明,敏捷立法才能平衡创新与风险。
这场变革的终极战场不在技术实验室,而在全球价值网络的底层架构中。当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征信平台接入超 200万家企业数据时,一个以实体经济为本的数字生态已具雏形。若能推动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立数字货币结算通道,人民币国际化将获得突破性载体。历史经验表明,贸易结算占比超过 12%的货币才能形成网络效应——这正是数字人民币需要跨越的关键门槛。
在这场百年变局中,中国既不必复制美元霸权路径,也无需刻意追求技术碾压。构建以数字人民币为锚点、链接全球产业链的开放生态,方能在新金融秩序中赢得与经济体量相匹配的话语权。正如二十国集团数字金融工作组共识所示:未来的货币体系,终究要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