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厦门南洋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备国际视野的青年教师队伍,他们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己任,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努力为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5年9月20日,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王今踏上了非洲大地,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深入世界第二贫民窟,开启国际义工支教之行。
“我第一次知道要打这么多疫苗”
“没想到我可以被选上。”王今在联合国组织官网的国际志愿者服务中发现有学校支教的项目,她发邮件,交报名表,通过层层审核环节,等来了联合国组织的邀请函。
此次国际义工支教项目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非洲地区第二大城市贫民窟——基贝拉。基贝拉贫民窟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城市不提供基本服务,学校,诊所,自来水,厕所等,主要由志愿者及大量的自发性民间组织进行义工服务。去非洲前王今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教授孩子们的课件,提前和内罗毕联合国的联络员了解当地情况,为基贝拉的孩子们准备了零食和礼物。
图为联合国报名官网
图为王今在厦门国际卫生医疗接种疫苗
“我第一次知道要打这么多疫苗。”王今在厦门国际卫生医疗接种了黄热、甲肝疫苗,又口服了霍乱疫苗,医生还开了治疗疟疾的药,让她带上以防万一。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和担心,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爱,王今出发了。
“藏在铁皮里的学校”
“帮助与教育是灵魂的举动。”王今到了内罗毕之后,发现当地的学校竟是贫民窟里藏在铁皮之间、面积不足70平的屋子。学校里没有教室,只有几张简易的桌子和椅子,教师的讲台是现搭的。学校里的孩子,小到四五岁的幼童,大到十四五岁的少年,所有孩子加起来,只有一位当地老师教课。
“我有点后悔,害怕没办法帮他们实现。”王今上课的第一天,让孩子们在纸上写出来他们最想实现的梦想。“我告诉孩子们,我努力以我的能力帮他们实现,但是说出来这句话之后,我就有点后悔。”
图为非洲肯尼亚基贝拉学校里孩子正在上课
王今坦诚道,当时担心许下一个无法实现的承诺,让孩子失望。“但是等他们写完他们的梦想,每个人的梦想都如出一辙,朴实的文字,让我有些心酸。他们都写着想吃披萨,如果可以的话,还有一杯橙汁或苹果汁,披萨最好是要烟熏味,培根口味的。”
王今看到孩子们的愿望感到很惊讶,不过接下来的见闻,让她很快明白了孩子为何这么写。
图为王今正在给非洲肯尼亚基贝拉学校里孩子上课
“你真的敢走进贫民窟吗?”
还没来非洲前,王今已经做好了要和孩子一起吃饭的准备,可是来了之后,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通过几天的观察,王今发现想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实在是太难了。
暴力犯罪、肆虐的洪水,各种疾病,被父母遗弃,如何活下来是这群孩子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但最严重也是让她最震撼的是:所有孩子,包括成年人,连吃一顿饱饭都是一种奢侈。很多人一天只吃一顿饭,晚上再吃点豆子就算是加餐。
“孩子们每天能吃上的食物是一种类似米糊糊的东西,连粥都算不上。有一次快到午餐的时候,他们把本子上的纸撕下来吃咀嚼缓解饥饿。”王今翻出孩子排队领食物的画面,这两张图是她深入学校食堂所拍摄的,所谓的食堂,其实是间小小的铁皮屋子。当地学校负责人对此语焉不详,并不想让她过多涉足食堂。
图为王今所摄,非洲肯尼亚基贝拉孩子正在排队领食物
见识过不少世面的王今,还是被基贝拉的贫困震撼到了。“连他们这里的当地人都怀疑的问我,你真的敢走进贫民窟吗?”王今提到基贝拉中的暴力犯罪和危险。“我尽可能是在安全的环境里面教授知识。因为从学校出来,手机和相机要装兜里,不然就会被飞车抢走。租住的地方离学校有些距离,打车去学校心里其实是有些害怕的,请了当地人帮忙联系车子,每天接送去学校,出租车的窗户我也只敢关着。”
听到王今的叙述,编者问她为什么这么危险地方还愿意坚持教下去,有没有后悔时,她的语气诚恳又带着一丝年轻人的朝气,“我们中国曾经也贫穷过,但是我们强大起来了。我们一直推崇和平不剥削,推倡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接受过国外的教育,我希望国际之间是没有障碍的,我们都是朋友,我们的命运其实紧紧结合在一起,就像迈克尔杰克逊那首歌一样,we are the world。”正如王今教给孩子们的第一个单词是“world”,她也是这么践行的。
图为王今与非洲肯尼亚基贝拉学校孩子的合影
翻阅王今提供的图片,编者咨询教室里的照片是谁拍摄时,王今原本还有些沉重的声音,一下子欢快起来,“是孩子们!这些孩子们,因为他们没有见过相机,也没有用过,他们很愿意拍照片、录像,他们拿到相机就觉得很厉害。很多照片视频都是孩子们拍的,他们争抢着有机会可以拍。”
说到这里,王今笑了笑,语调里带着一丝甜蜜和快乐。她回想起第一天支教结束离开时,孩子们跑过来抱住她,问她明天会不会再来,她回抱孩子们,说道:“会的,明天见。”
文字:厦门南洋学院 杨玥
供图:厦门南洋学院 王今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