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25日——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与北京市文物局指导、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之纲教授总策划,北京鱼果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共同出品的“穹天玉宇——沉浸式中国藻井数字艺术展”,自9月18日在北京惠多港购物中心启幕以来,吸引了广大市民与游客热情参与。展览以数字技术重现藻井之美,通过六面环绕的CAVE沉浸式空间,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华古建的艺术魅力。随着9月24日的落幕,历时一周的展览、四场大师讲课以及学术论坛都圆满收官,为金秋北京献上一场融合传统与未来的文化盛宴。
高规格论坛齐聚学界精英
作为收官重磅环节,9月24日下午举办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与创新发展学术论坛”成为当日焦点。论坛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所长王之纲主持开场。王之纲在致辞中表示,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生命,而传统文化也为技术发展提供深厚土壤,此次论坛的意义在于汇聚学界与业界智慧,为文化遗产保护探索更多可能。
惠多港购物中心品牌中心总监刘祎致欢迎词,他谈到将商场空间打造成公共文化场所的初衷,希望在商业环境中拓展文化体验,令更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并热爱传统艺术。
随后,来自博物馆、文物保护、数字艺术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相继登台,带来精彩分享。
上半场:数字化创新的深度剖析
论坛上半场主题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与创新发展”,由王之纲担任主持;四位专家带来了主旨演讲:
祁庆国(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文旅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以《数字艺术——数字时代的文化方式》为题,探讨数字艺术如何在新时代改变公众与文化的互动方式。
李卫伟(北京市文物局专家、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研究员)分享《三维采集和数字拓印技术在石碑石刻文物信息采集中的应用》,展示了三维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突破。
裴唯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以《工业遗产空间的数字转型》为主题,讲述工业遗产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实践。
贾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师、数字影像实验室主管)带来《文化遗产的一些视觉呈现案例分享》,展示多样化视觉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应用。
上半场的讨论以“数字化驱动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新模式”为专题圆桌会结束,嘉宾与观众积极互动,从数据标准到公共教育展开热烈交流。
下半场:青年视角与前沿探索
短暂休息后,论坛进入“新声承启青年峰会”环节,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知名文化交流使者普雅·阿玛尼主持。五位青年学者依次登台,呈现新一代科研力量的创新视角:
陈焱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讲师,中国照明学会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分享《文化遗产的“透明性”建构:基于增强现实的视角》,提出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增强文物展示的真实感。
张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研究员)介绍《文图共轭——文本与图像数据的文化遗产可视化工作流与案例》,展示文本与图像数据融合的可视化方法。
王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视觉艺术与人因工程设计实验室研究员)带来《数字叙事:视觉认知图式下的文化遗产媒介传播与跨模态认知》,分析跨模态传播的实践路径。
大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来自俄罗斯)发表《民间外交视域下的个人叙事与文化传播》,从国际交流角度诠释个人故事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沈民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研究员)以《文化遗产的三维虚拟重现》压轴,展示三维虚拟技术的最新应用。
青年峰会最后举行圆桌讨论,五位嘉宾共同探讨青年视角下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趋势。
线上线下互动广受好评
论坛首次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模式,无法到场的观众通过官方直播平台观看并留言提问。许多学者与学生在线参与,踊跃互动,使得本次论坛突破地域限制,真正实现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展览意义再获肯定
不少与会者表示,“穹天玉宇”展览为公众提供了了解藻井艺术的全新窗口,也为学术界探讨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了生动案例。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展览的学术延伸,更为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前沿经验。王之纲在总结中指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文化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未来将继续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深度融合。
随着论坛及展览的圆满落幕,北京在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的探索再次走在全国前列,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