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发现看东西越来越模糊,眼前好像总有一片黑影挡着,看直线也弯弯曲曲,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黄斑变性”,需要往眼睛里‘打针’(眼内注药)。张阿姨一听吓坏了“眼睛也能打针?会不会瞎?”相信很多被建议眼内注药的患者,大多数有和张阿姨同样的担忧和疑问。今天,作为眼科医生,我来为大家揭开眼内注药的神秘面纱,看看这把对抗眼底疾病的“光剑”是如何守护我们宝贵视力的。”
一、为什么需要往眼睛里“打针”?——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 疾病的“战场”在深处: 很多威胁视力的严重眼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部位发生在视网膜、黄斑区。这些区域结构精细,是视觉形成的关键。
* “药力”难达核心: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口服药物、眼药水滴眼,药物成分很难穿透眼球的多层屏障不能有效到达病灶区域。即使加大药量,全身副作用风险增加,但药物浓度却依然不足。
* 精准打击的需求:针对一些疾病(如湿性黄斑变性),病灶处会产生过多的异常血管(新生血管),它们就像“破坏分子”一样渗漏、出血,破坏视网膜结构。我们需要能精准作用于这些“破坏分子”的药物,且药物浓度要足够高、起效要快。眼内注药就是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让药物直达“战场核心”,进行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
二、眼内注药是什么?——直达病灶的“特快专递”
*眼内注药是一种微创手术,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在严格无菌条件下操作。医生使用非常细的针头(比验血针细得多),将微量的、特定药物直接注入玻璃体腔。
*核心优势:
*精准投递:药物直接送达眼底病灶,绕过了眼球屏障。
*高效浓度:小剂量就能在病灶处达到极高的有效浓度,疗效显著。
*全身副作用小:药物主要作用于眼部,降低了全身副作用风险。 * 常用“武器”(药物类型):
*抗VEGF药物(主力军):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布西珠单抗、法瑞西单抗等)。它们像“灭火器”或“封锁剂”,专门靶向并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这种因子是导致眼底异常新生血管生长和渗漏的“元凶”。通过抑制它,能有效阻止新生血管生长,减少渗漏和出血,稳定甚至提高视力。
*激素类药物: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黄斑水肿,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如曲安奈德、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等)。
*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严重的眼内感染(如眼内炎)。
*其他(如基因治疗等):新兴疗法正在不断发展中。
*主要治疗的疾病:
*湿性(渗出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特别是增殖期)
*视网膜静脉阻塞(分支/中央)继发的黄斑水肿
*病理性近视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某些类型的葡萄膜炎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感染性眼内炎
三、安全吗?痛吗?——破除疑虑,了解过程
*安全性是重中之重:
*严格的无菌操作:这是预防感染(眼内炎)的关键!手术在专门的消毒治疗室进行,医生会彻底消毒眼周皮肤、铺无菌巾,使用无菌开睑器。
*专业医生操作:由受过专门培训的经验丰富的眼底病医生执行,确保精准定位和操作。
*风险可控但存在:任何医疗操作都有风险,眼内注药的主要风险是感染(眼内炎),但发生率极低(通常低于千分之一),一旦发生需要紧急处理。其他罕见风险包括眼内出血、视网膜脱离、白内障发展加重、眼压暂时升高等。医生会在术前详细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规范操作下,总体安全性很高。
*疼痛感如何?
术前麻醉:注射前会使用眼药水(滴眼)进行表面麻醉,通常可使眼球表面失去痛觉。对于特别敏感的患者,医生可能增加局部麻醉(如球结膜下注射少量麻药)。
*注射过程:大部分患者感觉到的是一瞬间的轻微刺痛、胀感或压迫感,通常可以忍受,整个过程非常快(从进针到完成注射只需几秒钟)。 *术后不适:注射后当天,眼睛可能有轻微异物感、流泪或短暂视物模糊,通常几小时内缓解。遵照医嘱使用术后眼药水(通常是抗生素眼药水数天)非常重要。
*治疗流程是怎样的?
术前检查:详细眼科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散瞳眼底检查),通常需要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A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和制定方案。
预约与准备:预约注射时间,术前抗生素眼药水点眼。
手术日:签署同意书 -> 术前消毒 -> 滴表面麻醉药 -> (可能追加麻醉)-> 注射药物-> 眼罩遮盖(通常第二天揭开纱布点眼)。
术后随访:极其重要!通常术后第一天必须复查(检查眼压、有无感染迹象,验光等),之后按医生要求定期复查(通过OCT等评估疗效,预约下一次注射时间)。
四、效果如何?需要打几次?——理解治疗模式
效果显著:对于适应症患者(如湿性黄斑变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等),抗VEGF药物能有效:
*阻止视力进一步下降。
*稳定视力。
*相当一部分患者视力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
*减少眼底出血和水肿(OCT上可清晰看到变化)。
*“按需治疗”模式:眼内注药通常不是一针就治愈(极少数感染情况除外)。像高血压、糖尿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一样,许多眼底慢性病也需要长期管理。
*起始阶段(Loading Phase):通常需要连续每月注射1针,持续3-4个月左右,以便控制病情。
*维持阶段(Maintenance Phase):进入个体化治疗。医生根据OCT等复查结果决定后续治疗策略,目标是以最少的注射次数维持最佳视力。
常见模式: PRN (Pro Re Nata):“按需治疗”。定期复查(如每月或每两月),检查发现疾病活动迹象(如水肿复发或加重)时注射。 *Treat & Extend:“治疗并延长”。在疾病稳定后,逐渐延长两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如从4周->6周->8周…),直至找到能维持病情稳定的最长间隔。是目前较主流的模式。
*长期性:患者需要理解,对于慢性病,可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定期复查和可能的再次注射。坚持随访和按需治疗是保住视力的关键!
五、患者常见问题Q&A
*Q:打针后多久能恢复?能上班/开车吗?
A:注射后当天视力可能短暂模糊,建议休息,避免驾驶和操作机械。一般术后1-2天视力恢复稳定即可正常工作和生活(避免剧烈运动和揉眼)。具体遵医嘱。
*Q:眼内注药能根治我的病吗?
A:对于大多数慢性眼底病(如AMD、DR),眼内注药是控制疾病、延缓进展、保护视力的强有力手段,但通常不能根治。需要长期管理。 *Q:需要打多少次针?要一直打下去吗?
A:次数因人因病而异。起始通常需3针左右,之后根据病情按需或按延长间隔注射。许多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定期监测和可能的注射。目标是维持视力稳定。
*Q:价格贵吗?医保能报销吗?
A:抗-VEGF药物费用相对较高。好消息是,目前绝大多数抗-VEGF药物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减轻了患者负担。具体报销比例和流程请咨询当地医保部门和就诊医院。
*Q:打完针后要注意什么?
A:严格按医嘱使用术后眼药水(预防感染);保持眼部清洁干燥(避免洗脸洗澡水入眼);勿揉眼;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随诊(如出现剧烈眼痛、视力骤降、大量分泌物,立即急诊!);按时复查。
眼内注药是现代眼科医学对抗多种严重眼底疾病的革命性武器。它突破了传统用药的瓶颈,实现了药物的精准投递,为无数面临视力丧失风险的患者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虽然“往眼睛里打针”听起来令人畏惧,但在严格规范的操作下,它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 理解它、信任它、配合它,是战胜眼底疾病的关键。如果您或您的家人被医生建议进行眼内注药,请不要过度恐慌。与您的眼科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您的病情、治疗方案和预期效果,严格遵守医嘱进行定期随访和治疗。让我们医患携手,共同守护这扇“心灵之窗”的清晰与明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