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蜕墟・国际再生艺术季”的再生资源艺术家们专程走进四川碳拾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围绕《垃圾的重生——再生塑料的循环利用》展开调研参访。当一群专注“用艺术赋予废料新生”的创作者,遇上深耕“让回收落地生活”的碳拾光,这场调研不止是“看分类回收流程”,更是一次关于“垃圾如何真正走进循环”的深度对话,也让碳拾光“便民回收+资源再生”的初心,在交流里愈发清晰。
指导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主办单位: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承办单位: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天艺·浓园艺术博览园
协办单位:武侯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武侯区环境保护局、武侯区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成都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西华大学、成都市芙蓉文化研究会、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武侯区文化产业协会、武侯区美术家协会、武侯区金花街道办事处
执行单位:NY20+国际艺术推广机构、澳大利亚纳斯尔·帕兰吉
支持单位: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创意产业联盟
NY20+国际艺术推广机构作为本次活动主要执行单位之一,是浓园文化旗下专注国际文化交流的专业机构。NY20+始终致力于通过艺术交流、驻地创作等形式搭建跨界对话平台。
本次艺术季将推动构建“废弃物再生+艺术创作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打造“国际生态艺术创新联合体”,探索“艺术介入生态治理”的实践机制,助力四川提升生态艺术影响力,服务国家文化发展大局推动地方文艺高质量发展与绿色文明建设融合共进。
现场调研:环保与艺术的碰撞
调研的核心环节,是围绕《垃圾的重生——再生塑料的循环利用》展开的专题座谈。碳拾光带艺术家们梳理了碳拾光再生塑料的完整路径——从居民投递的“一袋塑料瓶”,到最终变成“可复用的再生原料”,每一步都藏着“便民”与“专业”的平衡。
碳拾光公司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便民回收网络:居民既可通过线下碳拾光两网融合便民交投点参与回收,也能通过小程序预约上门服务,形成15分钟便民绿色生活圈,有效提升可回收物分类积极性。参与回收的居民不仅能获得与市场价持平的现金收益,还可获得碳积分双重奖励(碳拾光平台+碳惠天府平台)。
这种创新模式突破传统回收的银货两讫模式,碳积分可兑换地铁卡、景区门票、生活用品等福利,形成环保行为的长效激励。此外,碳拾光打造了集教育、实践、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平台,通过低碳科普实践活动向中小学生、居民及企业传递环保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公众对垃圾回收的认知。
当居民投递的塑料集中运输到碳拾光分拣中心后,会进入标准化分拣流程,分拣干净的塑料会被粉碎成颗粒,经过熔融、造粒等工艺,变成再生塑料原料,供给下游企业生产环保制品。
“如果后续需要再生资源材料,我们很乐意提供支持。”碳拾光向艺术家们发出邀请,“比如你们需要特定材质或形状的再生资源材料,或者想记录旧物从‘垃圾’到‘艺术材料’的过程,碳拾光的分拣中心随时欢迎你们的到来。”
当再生资源遇见艺术,循环便有了更多可能。在深入了解居民参与回收、分拣、加工再生等全流程后,艺术家们萌生了将生活场景融入创作的灵感——让观众既能看到艺术中的再生资源,也能发现生活中的循环。这种环保与艺术的碰撞,恰与蜕墟·国际再生艺术季变废为宝的理念深度共鸣。再生资源的循环,既需要专业的产业支撑,也需要艺术的感染力,更离不开每个普通人的参与实践。
碳拾光的愿景:让碳中和惠及每一个人
对碳拾光来说,“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居民下楼就能找到的交投点,是工作人员分拣时认真区分的每一种旧物,是最终变成再生资源时的那一份纯粹,更是“让回收更方便,让环保更温暖”的初心。
未来,碳拾光将继续建设更多的两网融合便民交投点,让“从生活垃圾到再生资源”的闭环更高效;同时,也会持续联动像“蜕墟・国际再生艺术季”这样的平台,用艺术的视角展现再生资源的价值,让更多人愿意参与到“垃圾重生”的过程里。
或许,“循环”的意义就在于此:当旧物从居民手中出发,经过碳拾光的便民回收、专业加工,再以“再生原料”或“艺术作品”的形式回到生活里,它就不再是“垃圾”,而是被重新赋予价值的“资源”。而碳拾光,会一直做这个“连接者”,让每一次回收都有意义,让每一份垃圾都能重生。
责任编辑:kj015
十一黄金周不仅是旅游消费的旺季,也正逐渐成为家居焕新的重要契机这种趋势背后,是我国庞大的存量住房改造需求当“如何实现舒适与经济兼顾的旧房改造&rdq...
以细胞之力破局免疫难题,以两岸协作共探医疗新章程一、会前盛况:风雨无阻赴盛会,学术氛围提前升温9 月 21 日,深圳市福田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科研教学楼一楼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