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鲁北平原,麦浪尚未褪尽青意,蝉鸣已先一步叩开盛夏的门扉。当黄河的浊浪裹挟着泥沙拍击堤岸,山东航空学院理学院的12名青年学子,也带着比烈日更炽热的信念,踏上了邹平市孙镇中学的泥土操场。他们以数学为舟、以真心作桨,在乡村教育的河床上,刻下一道名为“青春担当”的航迹。
一支队伍:把“理”想种在乡土里
这支平均年龄21岁的队伍,由10名学生会干部、6名团员、4名中共预备党员和4名公费师范生混编而成。他们像一组精心排列的“鲁班锁”——有人擅长把刘徽的割圆术讲成“分蛋糕”的故事(教学组),有人能用Excel把家访数据变成可视化的“成长地图”(调研组),还有人举着相机奔走在烈日下,记录孩子们的笑脸。公费师范生们则化身“桥梁”,用师范生的专业视角为每个活动标注“课程标准”注脚。
一场实践:让数学开口说话
当城市孩子沉迷“奥数班”时,这里的留守儿童连直尺都是奢侈品。团队把数学变成了“黄河滩上的游戏”:
刘徽故事宣讲:志愿者穿着刘徽衣服生动形象地讲述刘徽生平,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对数学的热情;
四色填涂挑战:一二年级用磁性贴纸给“山东地图”穿衣服,五六年级则盯着欧洲地图吵得面红耳赤:“俄罗斯和芬兰必须不同色!”;
农作物买卖小当家:积木堆成“迷你集市”,孩子们算着“暴雨减产2块”的账本,突然理解了父母“电费比化肥贵”的叹息。
安全教育课则通过观看视频,提问问题等方式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意识
同时山东省教育卫视的镜头一直持续记录着
一次家访:把脚印留在孩子心里
7月9日上午,调研组走进小宇和小华(化名)家。小宇是听障儿童,父母也长期在外工作,只有爷爷奶奶照顾他,陪伴他成长。小华的父母则有精神问题,只能依靠残疾补助来生存,家里也只有奶奶照顾他们一大家子。团队确定对小宇和小华开展“一对一”长期帮扶——到高三毕业。
一种回响:当青春与土地相互命名
离别前的总结上,孩子们围着志愿者唱《孤勇者》,跑调的歌声盖过了蝉鸣。宣传组拍摄的短片在学院公众号刷屏,正如志愿者在日记里写的:“我们带不走滩区的沙粒,却能把‘1+3+N’帮扶体系留给这片土地——1个长期承诺,3类重点群体,N种持续生长的可能。”
当黄河的落日把影子拉得很长,这群年轻人终于懂了:所谓“三下乡”,不是从城市到乡村的单向奔赴,而是让青春与土地相互命名——他们叫“理学院希望之光青少年关爱团队”,而孙镇中学的孩子们,偷偷给他们起了另一个名字:“讲数学的哥哥姐姐们”。
尾声:青春与土地的“双向奔赴”
黄河水奔流不息,青春的故事也在孙镇的泥土里扎下了根。当志愿者们踏上归途,背包里除了晒黑的皮肤和孩子们的告别信,更装着沉甸甸的成长——原来教育的真谛,不仅是传授公式,更是点燃希望;乡村振兴的意义,不仅是物质帮扶,更在于心灵的照亮。这支年轻的队伍,用14天的坚守证明:青春最美的模样,莫过于将专业知识化作温暖的力量,在孩子们的人生坐标上,标记出一个更明亮的未来。而黄河岸畔的这场“双向奔赴”,终将成为他们与孙镇共同的记忆——当某天麦浪再起,那些关于数学、梦想与陪伴的故事,仍会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张志(山东航空学院理学院党委书记)
桂晓亮(山东航空学院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王贝贝(山东航空学院理学院学生科科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