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
在外界看来,刘长旺的职业轨迹有着鲜明的“两段式”:1998年至2022年,他在南阳师范学院任教,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一批敢想敢做的青年才俊;如今,他则以天津新创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带领团队活跃在计算机软件研发行业的一线,推动一个个项目落地。
学术与产业,这两条道路往往被认为是平行的。但在刘长旺的身上,它们交织、融合,形成一种双重驱动力。带着这样的好奇,本报记者走近这位“跨界者”,听他讲述从课堂到产业的故事。
记者:刘老师,您最初为什么选择进入计算机与软件研发这个领域?
刘长旺:我和计算机的缘分,其实很自然。年轻时,我对逻辑和系统思维有很强的兴趣,总觉得复杂的事情背后一定有规则和方法。计算机正好是这样的学科:它要求你用逻辑去拆解问题,再用程序把解决方案表达出来。后来我逐渐发现,软件不仅是“写代码”,而是一种创造。你在键盘上敲下的每一行程序,都可能改变一个流程,甚至改变一个行业。软件研发的魅力就在于,它既需要严谨的逻辑,又充满无限的想象力。对我来说,这就是我愿意为之长期投入的原因。
记者:您现在主要带领新创元科技在软件研发行业深耕。公司从创立到发展,最大的转折点是什么?
刘长旺:刚创业时,我们条件非常有限。没有雄厚的资本,也没有大公司的光环,靠的就是一群肯拼、能熬的年轻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们接到第一个政务信息化项目。客户提出的需求非常复杂,而且修改意见一条接一条。团队差点扛不住,但大家咬牙坚持,连续几天几乎没合眼。最后项目顺利交付,客户非常认可。这让我明白:企业要立足,最重要的就是用交付赢得信任。
之后几年,我们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发规范,也拿到了“高新技术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认证。这些荣誉不只是标签,而是证明我们具备了持续创新、稳定交付的能力。
记者:在所有项目中,国家电网专家评审系统是外界最关注的。能否详细谈谈这段经历?
刘长旺: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国家电网的规模和责任摆在那里,任何一套系统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能参与这样级别的研发,是荣誉,也是巨大的压力。项目的核心是打造一个“数字化评审系统”,让专家评审过程更加高效、透明。系统要覆盖从单位管理、项目申报,到专家分组、打分、数据统计,再到安全和权限控制的全过程。听起来只是“功能模块”,但每一步都可能决定评审的公正性。
有一次,我们在内部测试中发现数据统计环节出现了细微偏差。虽然只是小数点后的一位差别,但对评审结果来说却是大问题。那天晚上,我们所有研发人员几乎都没回家,连夜排查算法,最终在凌晨三点找到原因——原来是某个边界条件处理不完善。第二天,当我们看到系统输出的结果完全准确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这只是无数个紧张瞬间中的一个。整个过程中,团队反复打磨,最后系统顺利上线,并通过了严格的第三方检测。这让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软件研发不只是技术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记者:这个项目给您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刘长旺:我常常回想起一句话:“一行代码背后,是一份信任。”国家电网的评审系统,每一份数据都关乎重大项目的评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绝对公正。我们研发人员看似只是对着屏幕写程序,但实际上承载的是社会对公平和效率的期待。这让我更加坚信,软件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
这个项目还让我意识到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可能独自完成这样庞大的系统。只有当每个人都严谨、负责,团队才能交出合格的答卷。那种集体奋斗的记忆,对我来说弥足珍贵。
记者:在进入企业全职之前,您在南阳师范学院有二十多年的任教经历。哪一段教学经历让您最难忘?
刘长旺:最难忘的,是带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创新创业大赛。2017年,我指导的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当时他们的作品临近比赛还存在不少问题,团队里有人灰心丧气,甚至想放弃。我记得有一晚,我陪他们在实验室一直熬到凌晨三点,反复调试程序。第二天,他们带着调整后的作品上场,最终拿下了国赛铜奖。那一刻,我看到他们眼里的自信,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意义。2018年,我们又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国赛铜奖。对我来说,奖项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看到学生从不自信到敢于展示自己的转变。这种成长,比任何成绩都更宝贵。
记者:您是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力的?
刘长旺:我一直强调三点:打好基础、关注问题、勇于失败。基础很重要。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算法这些东西,就像盖房子的地基,必须扎实。其次,我鼓励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入手,去做有意义的小项目。有的学生注意到校园设备管理混乱,就设计了一个智能借用系统;有的发现农业信息化不足,就尝试做物联网采集方案。最后,我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反而是在一次次试错中,你才能学会复盘和改进。很多学生在大赛的训练中,就是通过不断失败才逐渐成长起来的。
记者:从教师到企业家,这两段经历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刘长旺:我常说,教师经历给了我深度,企业经历给了我广度。在学校,我学会了如何把复杂的知识讲清楚,如何陪伴学生成长,这让我始终保持对“人”的关注。到了企业,我必须面对市场和用户的需求,这让我更懂得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这两段经历看似不同,但在我心中是一体的。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今天的思维方式和责任感。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软件产业的未来?
刘长旺:我认为有三大趋势:第一,智能化。AI将深度嵌入软件系统,推动自动化和智能决策。第二,行业化。软件会越来越多地与医疗、农业、交通等行业结合,形成专属的解决方案。第三,可信化。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会成为软件走向市场的“入门票”。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的软件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仍需要更多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的人才。
记者:未来,您个人和新创元有哪些计划?
刘长旺:未来几年,我们会继续深耕行业应用,比如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方向。新创元要做的不仅是软件研发公司,而是能够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长期解决方案的伙伴。对我个人来说,培养年轻人、推动创新依然是我愿意投入的方向。我希望未来能在企业中建立更多青年人才培养机制,让更多年轻人通过真实的项目成长。
记者:最后,您想对年轻的学子说些什么?
刘长旺:我想说的是:保持好奇心,敢于失败。计算机行业更新快,你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但更重要的是,不要怕失败。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只要心中有热爱,就不要放弃。你们的努力,也许就能在某一天,改变世界的一角。
从南阳师范学院的讲台,到新创元的会议室,刘长旺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但无论是在课堂上陪伴学生,还是在企业中推动项目,他始终坚守的,是对软件研发的热爱与责任。在他看来,学术与产业并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互相成就的双螺旋。正是这种双重经历,让他既能看到技术的深度,也能推动它的广度。当问及未来时,他笑着说:“做教育是种子,做企业是收获。能在这两件事里都留下痕迹,我已经觉得很幸运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