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智国,职业编剧、导演、制片人、发行人,榆林黄土文源电影制片有限公司董事长,荣获第六届陕西青年文学奖, 第15届澳门国际电影节·电影(剧本)创投大会优秀奖,陕西省第六届生态文学艺术创作大赛优秀奖。先后编剧院线电影《双水村里枣花香》、《红手印》、《道情》、《铁娘子的独轮车》、《同在一片蓝天下》,出品、制片、编剧院线电影《印痕》,出品、制片院线电影《职一班》,联合出品院线电影《卷中人》等。
1、问: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了影视行业呢?
答:《易经》中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各种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存在形式。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最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影视就是文化改造的具象体现。影视作为结合声光舞美的高科技综合美学形式,通过光影呈现和传达出思想映照,更加丰富而生动地表达出我们想传达和传播的思想认知。影视是当今世界颇为重要的文化传播纽带,发挥着普及知识、深化思维、滋养社会的作用。
对我而言,我生长在一片广袤而古老的黄土高原,丰厚而古老的陕北高原,充斥着勤恳和艰苦,奋进与不屈的陕北文化,陕北文化的多元和独特深深吸引着我,我为这片土地写下了很多故事,为了实现文字价值的最大化,为了让文字更好地“站”在大家眼前,我决心用影视和电影的形式开拓全新的领域,以更喜闻乐见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更多人明白这片土地的故事,看到我的故事。
2、问:生于陕北黄土高原这片朴实的土地,您的很多艺术作品也是基于此而创作的,陕北的民俗和文化给予了您什么样的灵感创意呢?
答:我的家乡陕北是一片集聚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热土,她地处古老的黄土高原中心,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深流不息的黄河,古老传统的窑洞,民族脊梁的长城,展现了陕北山河天高地广的雄浑气魄,构成了陕北文化厚重璀璨的人文框架。四千年石峁传递着人类文明的初音,神秘的鬼方文化讲述着商周时代的往事,统万城是大夏国都最后的王城,炽热的革命实践谱写着一曲曲不朽的赞歌。陕北大地是民间文化沃土和民间文艺的天堂,陕北民歌、陕北唢呐、陕北说书、陕北秧歌、清涧道情、府谷二人台、神府爬山调,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为影视行业提供丰富的创作源泉,是我创作的源象。因为从小生长在这样一方神奇而古老的土地,所以我对陕北文化与民俗深深着迷,我崇尚人对土地的辛勤劳动,敬畏土地对人的恩养馈赠,这种天人合一的轮回始终在陕北大地培根铸魂。
3、问:您在此前的采访提到过“情怀”和“做事”是您最喜欢的两个词汇,原因是什么呢?
答:“情怀”是与生俱来的“精神性格”,我从小对事物的感知比较深,思想较同龄人来说比较细腻。我认为情怀的底色是对事物的热爱,她是我们与世间万物通感的柔情,与喜爱之事契合的钟情。对我而言,文学是我最深的情怀。我从小喜欢读书,书本展开了一个个庞大丰盛又细腻新奇的文学世界,文字筑就了这座深具吸引力的文字堡垒,所以我敬畏文字,崇敬文学作品中崇高而浪漫的英雄主义;其次,我对晋剧充满情怀,童年时期和父亲看戏的画面至今是我脑海中最美的蒙太奇场景,美丽的戏曲总如暗夜海上的月光一般,散落在脑海徜徉起一片片闪光的白帆。戏曲世界的浓墨重彩和婉转悠扬至今深刻烙印在我心中,生发出至今绵延不绝的眷念,是我生命中时时飘散的无尽香氛;第三,我对陕北大地和劳动精神充满崇敬,我总是感慨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精神,又敬佩祖辈们坚定不屈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行。
“做事”是“情怀”的最高效有力的彰显方式,情怀生根后,才能激发做事的动力和热情,如果说情怀是发动机,做事便是油门。我心中的“做事”,是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做可以更好地是完善自我价值的事。做事的过程是自我历练的必经之路,只有踏实做事,在推进事件前进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我,积累经验,储蓄智慧,,才能走近理想之处。做事犹如孕育生命一般神圣和崇高,一个理念从萌芽到成为具象,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我热衷于通过打磨一个个文学和文艺作品,向大家呈现属于我的精神语汇。
4、问:您于2021年成立文艺影视工作室,成立公司,在创立之初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呢?您是怎样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答:影视行业是烧钱的行业,需要人脉的积累运用和资本的运作。随着对影视行业的熟悉,我一步步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这种认可包括对我作品本身的信任欣赏,从而愿意共同运作,还包括对我个人做事风格和品行的肯定。我的很多合作伙伴有时候会说,能感动他们的不仅是我从事影视行业的专业性,更有对我人格的吸引和感动,我也感恩这份信任和遇见,做事有了“温度”,让我更有信心和坚持的决心!
5、问:工作上遇到问题,您会有迷茫的状态吗?您是怎样解决这种心情的呢?
答:创作过程难免会遇到瓶颈期,但通过沉心静气地思考和斟酌,慢慢会构建愈加成熟的作品。业务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专业的体系,如果遇到不懂的范畴,我会自己主动通过查阅资料、探讨摸索等方式解决。通过学习,我努力地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弥补自己的短板,与更多优秀的外在力量群策群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必须上下求索,学习永不止步。
6、问:您的工作室业务范围广泛,您是怎样统筹协调这些业务的呢?
答:提升自己和团队的业务素质,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合理安排团队,由我主要把控入口和出口。
7、问:完成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艺作品,需要大量的文化积累,您是怎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呢?
答:文字是我做一切事情的根基,所以我始终把提高文字质量,提升作品的文学性作为重点,保持写作和记录的习惯。我还会通过大量的阅读提升思想水平,除了专业范畴的书籍,需要拓展阅读的视野,延长思想的触角。
行走也是一种有效学习方式,我热衷于在充满历史和人文气息的地方游历学习,捕捉不同的文化气息,增强自己的素质气韵。
优秀的影视作品和沉浸式演艺、舞台剧、话剧作品也是我学习的源泉,除了视觉和表现力的艺术鉴赏,我更注重深入剖析作品的架构,了解这些作品从萌芽时期到磨合成型的过程,很有助于自己在创作中取其精华。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提高综合素质的途径还是做事本身,遇事沉着,胸有成竹,在做事时候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改善不足,通过自己的能力处理好事情,推动好事情,才能淬炼出更为智慧的做事风格,修正出更为成熟的品行和人格,取得更长足的进步。
8、问:在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等业务的策划构建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答:首先,任何文艺作品都需要一个具有思想性和指引性的选题,这个选题就是所谓的一句话故事,确定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选题,才能促成言之有物的故事核和思想弧光;其次,选题确定之后,便要开始策划剧本。剧本的创作过程需要细心的素材整理和耐心的序列整合,以作品的中心思想为根,我首先会先列出故事的梗概(重点是把握有意义的故事核)、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推动故事,人物的性格在此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重塑和构建),之后写出剧本的分场景大纲,再细化每个场景,把控故事的序列和细节,注重故事性和思想性,调整逻辑性;第三,先完成相关的备案报批等手续,拿到相关手续后,进入拍摄或者排演阶段,作品成型后进行专业后期制作,发行宣传等,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9、问:您的工作室在起步之初就已经卓有成就,您对之后的工作有什么展望吗?您之后还会尝试更多的创作模式和选题吗?
答:我的工作室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影视作品成型产业链,目前主要以电影为主。电影方面,从影片选题策划、备案申请、剧本创作、建组拍摄、后期制作、影片送审、拿龙标、取得公映许可证、宣传发行等都已经形成了一条龙服务,已有9部成功的影片案例在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想尝试与党政机关、各单位企业等对接,让更多人加入,完成更多实现甲方要求和自我要求的工作。
选题方面,对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高中补习时候的生活,那段日子虽然稚嫩,但包含着我和同学们在高压下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奋斗的青春总是让人难忘,我想真实地创作出有关这段岁月的文艺作品,让她有别于轻飘飘的青春文学,成为让人思考的成长文学。
通过多年来从故乡到城镇、从城镇到各地游学,我已经认识了很多人,汲取了不同的精神养分,接触了很多事,生活是影视作品最充沛的营养和最扎实的土壤,我一定会努力开拓出全新的领域。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