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深处,一场跨越时空的“能源交响”即将上演。9月13日,东方电气集团联合新华社开展的“重器山河行|一个球阀的绿色征途”行进式直播来到三峡坝区。一台即将服务于河南鲁山抽水蓄能电站的球阀、一套用于江苏金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的中压模块,将乘船穿越三峡五级船闸,与巍然屹立的三峡工程展开一场关于能源调控、技术革命与绿色未来的时空对话。
三峡枢纽工程(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从四川德阳启程,在乐山大件码头经岷江顺流而下,入长江、越重庆、抵三峡,这批“东方造”重器跨越千里,来到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工程。这座世界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以“高峡出平湖”的壮阔姿态,改写着长江航运与中国能源的格局。三峡大坝双线五级船闸,克服了坝址处113米的水位落差,使万吨级船队得以安全、高效通过,极大提升了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效能,也显著降低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物流成本。
9月5日,装载着球阀和中压模块的运输船经过乐山大佛。
这场相遇不仅是能源装备运输的物理交汇,更是中国能源装备制造从“追赶”到“领跑”的生动见证。从葛洲坝、三峡、溪洛渡到白鹤滩,中国水电实现了单机容量从17.5万千瓦到100万千瓦的跨越式发展。据三峡电厂运行部副主任杨鹏透露,东方电气为三峡工程研制的水电机组,已稳定运行多年,截至2025年8月,三峡电厂累计发电量突破1.8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东方电气研制机组表现出优异的调节性能和适应能力。无论是满负荷还是低负荷运行,都能保持稳定高效。”杨鹏说。
这种稳定的可靠性源于东方电气持续的技术创新。据原东方电气水电专家钱昌燕回忆,东方电气参与三峡左岸6台机组研制工作,主导右岸4台和地下2台的研制,通过三峡左岸机组合作制造、右岸机组独立研发的跨越,东方电气研发团队攻克了水力设计、材料工艺和稳定性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特别是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密闭式自循环蒸发冷却技术,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也为后续白鹤滩等超级工程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装备运输同样展现了中国工业体系的综合实力。东方电气大件物流副总经理文洋至今记得2010年运输497吨三峡转轮时的场景:“当时动用了256个车轮的液压平板车,沿途临时升高人行天桥,最终安全运抵。”如今,三峡转轮走过的这条运输线路已成为“东方造”重器走向全国的动脉通道,更通达数十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船舶有序通过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从水电机组到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我国绿色能源装备谱系正在持续完善。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代表的超级水利工程通过梯级调度,巧妙实现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的多元协同,如同一位智慧的指挥家,奏响和谐乐章;而新型蓄能电站以其灵活的调节特性,在用电低谷时蓄能、用电高峰时发电,为电网调控补上关键缺口。二者借助智能电网,实现能量互济,如同一场精彩的交响乐,既有三峡大坝的雄浑高亢,又有新型储能的灵动变化,在时空交织中,编织出清洁能源供给的宏大网络。
这场“能源交响”没有休止符。从三峡出发,球阀与中压模块将继续沿江而下,最终抵达河南鲁山与江苏金坛,投入新一轮能源调控使命。它们与三峡的这次相遇,不仅是中国能源装备实力的集中展示,更象征着超级水电工程与新型储能装备的深度融合,共同奏响中国构建更清洁、更高效、更智慧能源体系的时代强音。(完)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