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卓越教育举办了以“育见AI 智引生长”为主题的AI成果发布会。羊城晚报《隽言教育》专访卓越教育创始人&总裁唐俊京,围绕教育机构的AI研发路径、大规模个性化教育的实现难点,以及AI技术与教育者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ALL IN AI:成为一个“AI 驱动”的组织
作为华南地区的头部教培机构,卓越教育深耕教育领域已经28年。2024年,卓越教育提出“ALL IN AI”战略,致力于打通“技术研发-教学实践-成果落地”全链条。在此次发布的 AI 成果中,卓越教育重点展示了AI作文批改、AI听默写批改、AI阅读和AI学伴等四大AI功能。
卓越教育是怎样“All in”AI的?唐俊京表示,首先,卓越教育要成为一个“AI 驱动”的组织,培养AI人才,更好地训练AI、发展AI;第二,探索未来卓越教育的AI产品和AI教育是怎么样的。
纵观教育产业,机构的AI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研发自己的教育AI大模型,一种是在开源大模型的基础上研发自己的AI应用和产品,卓越教育选择的是后者。为什么?唐俊京认为,在开源大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AI产品研发,一是投入成本可控,二是选择更多,“能根据我们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去选择适合的大模型,更好地应用到教育的场景里面。”
AI研发优势:既有教培又有学校
卓越教育的AI教育应用跟其他机构和学校相比,有何特点?
与其他机构不同的是,卓越教育除了教培之外还管理了三所民办学校和十多所中高考复读学校。唐俊京解释,卓越教育的AI教育除了教培场景外,还有丰富的学校场景,针对学校的不同场景需求,制定更适合学校的教学流程。其他机构的AI产品,一般是围绕教培场景设计的,往往更适合学生自学。而卓越教育所有AI产品,都会在自己的民办学校中进行检测和验证,学生学习周期更稳定,行为数据和学习数据更闭环,这是卓越教育开展AI应用的优势之一。
与其他学校相比,卓越教育管理的学校实现“全校、全员”AI应用覆盖。一般学校需要从外部厂商购买AI产品和服务,这个过程中,一线教学需求跟厂商的供给往往存在脱节、个性化调整困难等问题。但卓越教育自己的AI供自己的学校使用,最大程度淡化了需求与供给的隔阂,可以更直接地对老师的AI教学做出要求和指引,更快速、更精准地捕捉一线教学需求,及时匹配 AI 产品供应,实现需求与供给的高效协同。
【对话】
羊城晚报:AI教育再强大,如果学生不想学也是无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学习并内化到自己的能力之中?
唐俊京: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卓越AI教育的解决办法:一是更精准的诊断和分层推题,匹配学生的学情;二是利用游戏化学习、AI学伴的陪伴,让学习变得更有趣一些。我们的AI产品洞察学情、结合学生能量,让学生既能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又可以同时激发兴趣,给予学生正反馈,让学习过程形成正向循环。
羊城晚报:人工智能横空出世之后,肩负最大的期待是“大规模个性化学习”。但从现在中国普遍的校内外情况来看,个性化并没有完全实现,为什么?缺什么?
唐俊京:“大规模个性化学习”一直是教育的追求,目前不能完全实现,缺的是学习成绩、答题情况以外的数据和评价,比如说学习动力和理解能力这些没有数据支撑的指标。数据采集要更深入到人的内心,需要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需要在与学生的交互中去挖掘,目前整个行业都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卓越教育也在致力于探索这个难题,未来,我们的“师-机-生”模式的应用落地,AI将会为成为老师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学生学习有算法的接入,各方面数据及学习会更加高效和精准。
羊城晚报:在技术似乎越来越强大和万能的今天,教育中人与人面对面的深度交流被挑战。您怎么看教育技术和教育者的关系?
唐俊京:我有这样一个公式:学生成绩=学习效率*学习能量。积极性不足,其实就是能量不足。学习效率可以用技术来解决,但是学习能量的提升没有跳板,怎么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怎样激发孩子的好奇和热情,这是人类老师要做的事。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需要从教书转向育人。
羊城晚报:您觉得理想的教育是怎么样的?
唐俊京:我认为理想的教育就是“千人千面,因材施教”。这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抵达的意义。作为一个教育人,处于一个有可能用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时代,绝对不能错过参与其中、贡献力量的机会,这也是卓越教育为什么要“All in AI”,也希望卓越教育,可以成功探索出一条新路径,为AI时代的教育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