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建材市场仍然像被按下了慢放键——需求端疲软、价格战胶着,不少企业忙着收缩战线、砍费用保现金流,而深耕行业53年的东鹏控股,却凭着一套“环环相扣”的体系化打法,交出了一份不一样的成绩单,在行业寒冬里透出难得的韧性。
行业下行中的逆势增长:业绩表现与战略布局
先看一组直观的对比:2025 年上半年,建陶行业整体需求收缩,多数公司出现收入、利润双降的情况,而东鹏控股却走出了“逆周期曲线”——尽管受行业大环境影响营收略有波动,但大零售渠道收入同比增长5.94%,归母净利润2.19亿元(同比增长3.8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提升至4.37亿元(同比增长92.99%),形成了“利润有质量、现金有保障” 的良性闭环,在行业寒冬中凸显出稀缺的投资价值与发展韧性。
这份差异的核心,藏在“体系化”三个字里。东鹏没有靠“牺牲未来换当下”,而是通过“1+N 全品类生态+全价值链效率提升”的系统策略,把风险消化在多环节协同中。
在产业格局上,东鹏从瓷砖延伸到整装卫浴、生态新材、集成墙板等多品类,用“多腿走路”分散单一产品的市场压力;供应链上,全国8大生产基地实现属地化供应,搭配精益运营降本,瓷砖单位销售成本同比下降,销售与管理费用率同步降低;终端上,超7000 家网点覆盖国内市场,300+全球网络承接“一带一路” 订单,形成 “国内稳基本盘、海外找增量”的格局。这种不依赖单一环节、靠系统能力抗风险的逻辑,正是东鹏在行业下行期保持韧性的关键。
东鹏的体系化不是“空架子”,而是由“创新研发、绿色转型、渠道深耕”三大支柱扎实支撑,每个支柱都是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执行的完整闭环。
(一)创新研发——从专利到产品的 “转化闭环”
作为中国建陶行业的领军企业,东鹏控股早已把 “创新” 刻进了企业基因里。他不追求实验室里的 “孤品技术”,而是用一套 “管理机制 - 技术突破 - 生产落地 - 用户适配” 的完整闭环,让创新真正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竞争力——截至2025年8月,累计取得各类型专利2505项,现有各类型有效专利1300项(其中发明专利418项),是获得专利数量最多的建陶企业,并参与起草多达146项瓷砖及卫浴产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这些数字背后,藏着的是一家老牌企业对“技术要有用”的坚守。
目前,公司获得的专利证书涵盖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瓷砖制备技术、釉料研发、生产设备创新以及卫浴产品技术等。在瓷砖制备技术方面,东鹏控股已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例如,公司研发出一种基于干法制粉工艺的低吸水率釉面砖及其制备方法,不仅提高了瓷砖的耐用性和美观度,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公司在釉料研发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如防静电金属釉料、耐酸碱金属釉料等,新型釉料的问世进一步丰富了东鹏控股的产品线,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建材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除了瓷砖制备技术和釉料研发外,东鹏控股在生产设备创新以及卫浴产品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公司研发的一种节能快烧的辊道窑炉,通过优化窑炉结构和燃烧系统,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一种陶瓷砖压机快速换模系统及方法,则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卫浴产品技术方面,东鹏控股也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如抗菌易洁卫生陶瓷的制备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研发成功,不仅提升了卫浴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也为公司的市场拓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家居行业的变革从没有停下脚步——消费者要智能化、个性化,也要环保低碳,东鹏的创新始终踩着这个“节奏”,不落后、不脱节。在智能制造领域,东鹏率先引入工业4.0理念,打造了行业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自动化、数字化管控,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在产品创新方面,东鹏更是紧跟消费趋势,推出微韵石、净奢石、生态石、生态软瓷等创新产品,并把这些创新产品整合进“空间解决方案” 里,让创新从“单品”升级到 “空间服务”。
(二)绿色转型——从策略到落地的 “全链体系”
在“双碳”目标下,很多企业把“绿色”当标签,东鹏却把它做成了“全链路能力”。
在顶层,公司将“低碳东鹏 绿建先锋”作为方向盘,成立低碳发展战略委员会,制定《低碳全链管理方案》,全方位实施战略转型减排、用能结构减排、技术减排、管理减排以及市场减排五大策略。
在中层,搭起了坚实又分明的骨架。构建“绿色原料 - 绿色生产 - 超低排放 - 属地供应”全链生态,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理念贯穿于设计、采购、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等全过程,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绿色产品认证覆盖率95%以上。
在底层,锻造出实打实的招数。节能降耗方面,采用干法制粉工艺、红外微波干燥与余热回收技术,搭配多层干燥系统、空压机余热利用等措施提升能效;污染治理方面,建立污水净化系统(实现零排放)、废气脱硫装置(降低二氧化硫与颗粒物排放)、废料循环系统(回收废渣再利用);能源优化方面,工厂铺设光伏系统(年发电数千万度),推行天然气电联产项目,普及新能源电叉车,实现高效清洁生产。
更难得的是,东鹏甚至把绿色能力延伸到了供应链,成为建陶行业唯一入选工信部 “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的企业,其清远、丰城、重庆三大基地均获评 “国家级绿色工厂”。2025年,作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25可持续发展链主联盟”核心成员中唯一的建陶企业,率先启动全国首站活动。可见,绿色能力会成为开拓海外市场的有力“加分项”。
(三)渠道深耕——从国内到全球的“协同网络”
东鹏的渠道不是“零散的网点”,而是“因地制宜 + 全球协同”的体系化布局。
国内市场精耕细作,针对不同城市的政策、需求差异 “因城施策”,深耕零售、整装优势渠道 —— 上半年新建门店133家、重装升级168家,高值 产品收入同比增19.51%;通过体系化运营不断突破,凭借品牌实力、优质产品以及完善的服务体系,成功中标了2025年贝壳家装瓷砖品类供应商,补全整装服务链;同时,采取稳健的工程发展策略,深耕工程专业细分市场,聚焦优质项目、减少回款风险。
全球市场上,则“稳步扎根”。目前已在 65 +国家和地区注册国际商标,产品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余家海外展厅覆盖东南亚、欧美市场,还参与了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柬埔寨国家体育场等 “一带一路” 地标项目——不是简单的 “产品出口”,而是把国内成熟的供应链、服务能力复制到海外,形成 “国内经验反哺全球、全球订单滋养国内” 的良性循环。
行业洗牌期的启示:体系化才是 “过冬” 的底气
东鹏的这份答卷,给寒冬中的建材行业提了个醒:靠单一环节的优势(比如低价、某款爆品)早已难以为继,未来的竞争是 “体系化能力” 的竞争。
这家53年的企业,没有躺在“老牌”的功劳簿上,而是把瓷砖的核心优势延伸到多品类,用“1+N”破局细分市场;把研发成果转化成用户能感知的产品,而不是停留在专利证书上;把绿色转型做成全链路能力,而不是表面的标签。这些动作不是孤立的“补丁”,而是相互咬合的“齿轮”——正是这套体系,让企业在行业下行期既能稳住利润,又能保住现金流。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平衡多品类扩张与运营效率?如何让实验室的技术更快走进普通消费者的家?如何在全球化中应对不同市场的政策、文化差异?这些不仅是东鹏的课题,也是整个建材行业从 “规模竞赛”转向“质量比拼”的必经之路。
但可以肯定的是,建材行业的洗牌还在继续,那些能把“单点优势”转化成“体系化能力”的企业,才能真正穿越周期,走到下一个春天。东鹏的故事,才刚刚写下新的章节。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