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枚金黄酥脆的桥墩月饼,承载着百年技艺的非遗密码,正以“锦月礼盒”的新貌走进当代人的中秋记忆。
今年中秋,浙江桥墩门食品有限公司的锦月礼盒月饼在2025年上海名特优月饼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殊荣。这款产品不仅继承了桥墩门月饼百年传统工艺,更在创新中展现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桥墩门月饼的历史可追溯至1918年王世元曾祖父王显南创建的“王长茂南货店”。当时推出的以桂圆、蜜饯为馅的“芝麻饼”,正是桥墩月饼最初的雏形。
百年传承,四代匠心
桥墩门月饼的故事始于1918年,王世元的曾祖父王显南在桥墩卅七街创办“王长茂南货店”,创制出以桂圆、蜜饯为馅的“芝麻饼”,这便是桥墩月饼的雏形。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王世元放弃“铁饭碗”,携妻儿在温州市区西城路教场头12号开出第一家“桥墩月饼店”。他将月饼变为文化媒介,注册了“桥墩”“桥墩门”商标,使桥墩门月饼从市井点心升级为文化符号。2013年,王世元正式成立浙江桥墩门食品有限公司,开始迈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阶段。如今,公司已发展成占地10来亩、年产值几千万元的苍南农业龙头企业。
古法工艺,守正创新
作为温州市级非遗传承人,王世元对传统的坚守近乎执拗。桥墩门月饼最大的特色是古早味和纯手工。即使订单激增,他仍坚持手工揉面、包馅,认为“机器做的饼皮没有温度”。锦月礼盒月饼继承了桥墩月饼的传统工艺,金黄酥脆的外皮下,藏着湿润饱满的内馅。老师傅们保留着“三次醒面”的古法:头道面皮要揉进猪油提香,二道面皮掺入芝麻增色,最后一道面皮则要薄如蝉翼。
在馅料选择上,桥墩门月饼讲究时令:中秋前腌制的咸蛋黄要够红亮,鲜肉必须用当天现宰的猪脊膘肉,五仁则要核桃、瓜子、芝麻、杏仁、花生仁按祖传比例调配。
锦月礼盒,创新之作
锦月礼盒是桥墩门食品有限公司的创新力作,完美融合传统与现代。这款礼盒采用深蓝底色烘托夜幕中高懸的皓月,展现秋月的典雅与朦胧诗意。口味上,锦月礼盒包含了多种创新组合,这些口味既保留了传统桥墩月饼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人喜爱的元素。
荣誉认可,实至名归
浙江桥墩门食品有限公司多年来获得了诸多荣誉,包括“中国潮式月饼金奖”、“中国烘焙十佳名牌月饼”、“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上海名特优月饼”等。
2025年再次获得上海名特优月饼称号,是对桥墩门食品有限公司持续创新和质量坚守的再次肯定。王世元表示:“传统五仁是根,但新口味要让百年老味持续焕新。”如今,“桥墩门”月饼已拥有近十种口味,斩获多项行业大奖。
双面人生,匠心独运
王世元有着“双面人生”:每年月饼季结束,他便化身骑行侠客。2006年,他独自从苍南出发,17天时间,骑行2100公里,到达北京。此后的每一年,王世元用车轮丈量中国大地:北至漠河、南抵海南、西达喀什,四次进藏。2025年初,57岁的他独自骑着摩托闯上青藏高原,18天行驶5680公里。“做月饼是收敛心神,骑行是放空自己。”王世元说,孤独的旅途让他更懂“匠心”二字的重量。这种人生哲学也体现在他的月饼制作中——既要坚守传统,又要勇于创新。
文化传承,时代价值
桥墩门月饼作为浙江传统糕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油而不腻、甜咸双味的独特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在现代食品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这一传统糕点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价值,开拓出一片广阔市场。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其销售范围得以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当地,更是通过连锁门店、电商平台及OEM合作覆盖江浙沪市场。
锦月礼盒荣获2025上海名特优月饼称号,不仅是对产品的认可,更是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肯定。它展示了传统美食如何在创新中保持本色,在变革中传承精髓。锦月礼盒的获奖,不仅是对一款产品的认可,更是对百年匠心的致敬。当王世元在青藏高原的风雪中骑行时,他说“做月饼是收敛心神,骑行是放空自我”。这种收放之间,正体现了桥墩门月饼的哲学——扎根传统,拥抱创新。
金黄酥脆的月饼背后,是四代人的坚守与创新。每一口锦月月饼,都是百年技艺的当代呈现,也是未来传统的全新起点。
责任编辑:杭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