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武陵山脉的褶皱深处,墨戎鼓镇的吊脚楼群如星辰般散落山间。2025年9月2日,当“感动湖南”年度榜样人物的桂冠授予龙飞时,这位47岁的汉子眼中闪着泪光——他表示,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对墨戎鼓镇1200余名村民二十年奋斗史的至高礼赞。
时光倒回2012年,龙飞面临抉择:是继续让村民困守贫瘠山地,还是寻找破局之道?他敏锐察觉到,寨中世代传承的“四方鼓舞”“赶秋节”等非遗文化,与层叠的梯田、云雾缭绕的苗岭共同构成稀缺文旅资源。
如今,墨戎鼓镇已蜕变为国家3A级景区,同时也正向着4A的目标积极推进。数据是最好的注脚:景区年接待游客量从2013年的3万人次跃升至2023年的1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2亿元。更令人惊叹的是,全村95%的村民通过参与旅游服务、非遗表演、民宿经营等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长至4.8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8000余万元。
龙飞的智慧在于,他深知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旅游”拼盘,而是要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重生。他带领团队深入挖掘苗族银饰锻造、苗绣、蜡染等20多项非遗技艺,打造“非遗工坊”体验区,游客可亲身感受敲打银器、穿针绣花,感受“指尖上的非遗”。更独创“沉浸式苗年”活动——游客需穿着苗服参与拦门酒、长龙宴、篝火晚会,在篝火边听苗族古歌,在鼓声中与苗家阿妹共跳四方舞。
这种“活态传承”模式不仅让非遗焕发新生,寨中二十多户银匠户和公司合作年销售额超千万元,苗绣合作社的绣娘们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时装,产品远销世界。正如龙飞所言:“最好的保护不是锁在博物馆,而是让非遗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
在龙飞的设计中,文旅融合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共同体。他推动建立“村民股东大会”制度,景区重大决策需经村民代表投票;设立“非遗传承基金”,资助年轻学徒学习传统技艺;更开创“银饰分红”模式——村民以制作的银器入股,年底按经营收益分红。这种“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如今的墨戎鼓镇,青石板路串起古朴民居与现代民宿,银饰叮当与游客欢声交织成曲。寨中老人坐在火塘边编织苗锦,孩童在非遗学堂学唱古歌,青年通过直播平台向世界展示苗家文化。这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图景,正是龙飞用二十年光阴绘就的民生答卷。
当颁奖词赞誉他为“苗岭上的文化点灯人”时,龙飞却说:“这盏灯是千万村民共同点亮的光。”从破局者到筑梦人,他用实践证明:当文化自信扎根乡土,当共同富裕成为共识,乡村振兴的星火终将燎原。而墨戎鼓镇的故事,正是新时代中国乡村“以文塑旅、以旅兴村”的生动注脚——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共舞,文化与财富共生,梦想与现实共鸣。
(联络员:彭万全)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