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夕阳红”,一头系着城市发展的“幸福感”。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已成为城市治理的核心课题之一。
8月29日,在《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25幸福城市治理论坛暨第十九届“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启动仪式上,来自政策、学术、产业、社区、金融等领域的嘉宾围绕“城市善治与和谐养老”主题展开讨论,共同探寻“和谐养老”的密码。
从政策顶层设计到基层服务创新,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供给,从基本生活照料到精神文化满足……养老已远非局限于家庭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一个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加快建设,从而更好保障老有所养,让全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新老人,新需求
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厘清当前老年人最突出的需求变化,锚定“幸福感”目标构建更适配的养老框架。
清华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董克用认为,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可将其分为“刚需老人”和“活力老人”,做好养老服务要针对不同阶段老年人的需求分类实施。
董克用分析,75岁以上的老年人健康状况相对较差,部分高龄老人出现失能失智情况,可以称之为“刚需老人”。刚需老人往往面临着就医难、出行难、就餐难等照护困难,在其日常起居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适老环境适配等方面,都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帮助。“刚需老人的养老保障是社会的重中之重,需政府加大投入和引导,既发挥好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作用,也平衡好、结合好市场提供特殊服务的力量,从而形成合力帮助刚需老人解决养老难题。”
与刚需老人相对应的是活力老人。“随着家庭生活水平和社会医疗条件的改善,60到75岁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多数仍拥有较好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他们渴望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可称为活力老人。”董克用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这部分人力资源是珍贵而有潜力的,需要更多挖掘。同时,也可更多依靠市场手段,为活力老人创造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和平台。
2000年以来,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持续增大。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3亿,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超过22%。
其中,大批“60后”步入退休年龄,这些“新老人”普遍身体健康,活力不减,距离需要照料的养老阶段还有很久。他们接受过更多文化教育,有过更多工作经验。比起“老老人”,“新老人”具有更强的消费能力、更高质量的休闲需求。他们期望老年生活有更丰富的娱乐活动、更亲密的邻里关系、更便捷智能的生活体验、更自由的养老选择,对养老产品和服务需求更加多元,是银发经济的主要贡献力量。
从需求端看,“新老人”的养老和消费需求有更多元的要求;从政策端看,政策设计值得期待;从供给端看,当前养老产业正在逐步升级。
“老年人的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个性化转变。特别是针对‘新老人’的需求变化,需要在提升商品消费质量,拓展服务消费内容等方面着力,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消费升级的需求。”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人口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胡祖铨说,“新老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着消费升级,新机遇下养老产业结构也同步要转型,一方面要在养老照护、助餐助浴助医、家居环境适老化改造等老年人急难愁盼的刚性需求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可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文娱旅游消费方面谋创新,积极培育产业供给。
“养老问题复杂且多元,无论是刚需老人的照护保障,还是活力老人的社会参与和价值实现,都离不开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各方协同合作。”董克用说。
“第三支柱”护航
当从容养老、品质养老的美好愿景遇上现代家庭养老的种种挑战时,该如何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又该如何利用保险等金融产品来确保家庭养老规划的健康?保险业作为与养老金融息息相关的领域,在服务和推进养老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政策引领下,在“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各类商业养老金融业务正快速扩容。
“国民养老保险,正是在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背景下成立的。作为政策的实践者,一方面我们忠实地执行国家的养老保险政策,让国家政策和优质金融产品能被更多国民所感知所触达;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参与完善养老保险政策,充当政府与市场的桥梁,努力发挥助力作用。在个人养老金方面,公司入池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在同业中排名第一,其中共同富裕专属产品连续三年结算利率保持行业领先。在商业养老金方面,成为首批试点公司,规模领先。在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中,连续保持AAA评级。”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养老保险”)党委副书记聂明隽说。
在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叠加因素影响下,城市居民的养老问题愈来愈成为养老体系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核心议题之一。
2025年,国民养老保险联合《瞭望东方周刊》以“幸福城市,和谐养老”为主题,开展城市居民养老情况调查,通过经济保障、服务可及、社会包容、价值实现等维度开展数据分析和研究,为多方参与、协同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居民和谐养老与城市善治路径提供参考和建议。
2024年3月,国民养老保险正式推出了“赵钱孙李”养老规划服务平台,就是运用数字技术及经济学成果,以及公司与国家电子社保卡合作的便利性,面向广大百姓提供社保信息查询、养老金收支缺口预测,以及缺口配置建议等全方位数字养老规划服务。
“‘赵钱孙李’养老规划服务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包括各地居民在养老跨期财务规划、银发消费、退休迁移等方面出现的变化趋势。我们希望将这些数据分享给各个城市,帮助城市优化养老资源配置,助力居民培养养老规划意识,合理做好自己的养老安排。”聂明隽说。
“完善的养老金体系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坚实保障。应该扩大‘第三支柱’,把政策框架搭好,同时金融机构提供好产品,做好金融教育和服务。老百姓做养老规划越早越好。”董克用说。
幸福“享老”
作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社区是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向老年人身边、家边、周边集聚的最佳“落点”,也是打通养老服务供给“最后一公里”、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便捷照料的关键支撑。
宁波鄞州区下应街道君睿社区是典型的安置型社区,近年来,君睿社区利用熟人社会的基底优势,搭建了社区养老邻里互助网络。
“社区活力老人发挥作用,作为志愿者照顾刚需老人。社区建立了‘随手帮’机制,买菜、配药、随手帮推轮椅,体现社区温度。我们还建立达人机制,挖掘社区的能人达人,制定人人参与的公益日历。这些机制提升了邻里守护的情感黏合度,活力老人的志愿者未来也会成为受益者。”鄞州区下应街道君睿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励晓燕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
在君睿社区有这样一个“添一双筷子”的暖心故事。
最初,这双额外的筷子只是解决独居老人徐阿姨“吃饭难”的应急之策——2024年初,励晓燕在走访期间看到独居老人徐阿姨餐桌上只有一盘咸菜,询问得知,吃剩菜、咸菜是徐阿姨的饮食常态。励晓燕从“添一双筷子 多一份温暖”的广告词中得到灵感,她向徐阿姨的邻居陆阿姨提出添一双筷子的想法,二人一拍即合,从此陆阿姨餐桌上多出一双筷子,让徐阿姨走出了餐饮困境,也让“邻里互助、资源共享”有了具体落点。从“添一双筷子”到共享小餐桌,社区之后又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其他家庭。
从“添一双筷子”开始,君睿社区链接外部资源,在2025年落地了鄞州区首个政府与专业餐饮企业深度合作的社区食堂——“睿邻食光”,成为全市首家有专业指导背景的社区食堂。
除了社区的精细化服务,城市空间上的适老化改造也是助力和谐养老的关键。
目前,在我国3.1亿老人中,绝大多数选择居家养老。“无论是居家适老化改造,还是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乃至整个城市的适老无障碍出行空间的建设,城市中老年人的幸福感体现在全生命周期健康安全舒适环境的打造上。”北京安馨康养产业投资集团副总裁卢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城市公共空间的适老与无障碍出行建设,是城市善治看得见、摸得着的温度。一座对长者友好的城市,必然是一座对所有人都充满善意和便利的城市。
从政策托底到学术赋能,从金融护航到产业服务,再到社区扎根,实现城市居民和谐养老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一场多方协同的“大合唱”。
“和谐养老既是幸福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幸福城市的重要标志。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和谐养老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市场、机构通力合作、协同发力。”聂明隽表示。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