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暑假孩子在家总让人操心,现在社区开设‘妙彩课堂’,既辅导作业又教画画,我们在外打工也放心了。”在秀山县妙泉社区,外出务工的家长李女士谈及暑期托管班时难掩喜悦。近年来,妙泉社区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贯穿乡村治理的“红色引擎”,通过搭建服务平台、畅通民情渠道、共建美好家园三大举措,探索出“党建强、乡村兴、群众安”的善治新路径。
党建聚合力,服务群众有温度
妙泉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整合辖区8家单位组建“红色服务联盟”,形成“1+N”服务矩阵。针对留守儿童群体,开设“妙彩课堂”暑期托管班,将课业辅导与红色教育、非遗传承相结合,累计服务80余名儿童;联合镇卫生院设立“健康微驿站”,为30余位行动不便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上门体检及健康管理服务60余人次;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实施“心灵护航”项目,通过沙盘游戏、心理沙龙等形式为12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情绪疏导。
“现在在家就可以看病,社区医生定期上门,连药品都备好了嘞。”79岁的张奶奶指着医疗服务卡感慨到。社区通过搭建“党建+服务”平台,让原本分散的公益资源形成聚合效应,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网格听民声,服务群众有速度
在妙泉社区,每个网格员随身携带的“为民日志”格外醒目。这本记载着社情民意的笔记本,记录着从路灯维修到垃圾清理的民生小事,也见证着党员服务群众的“加速度”。
社区推行“支部建在网格、党员沉到一线”工作模式,将辖区划分为2个网格、8个微网格,组建由12名专兼职网格员构成的服务团队。他们坚持“每日走访+定期回访”,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院坝会收集社情民意,建立“问题收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结果反馈”事件处置机制。今年以来,累计解决环境整治、设施维修等民生问题423件,群众满意度达98%。
“上周反映的灌溉水渠堵塞问题,党员带头当天就组织清淤,现在农田浇水方便多了。”村民周大哥指着疏通好的水渠说。社区通过“民情地图”可视化管理系统,将群众诉求转化为具体坐标,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服务触角延伸至治理末梢。
党群齐动手,美化家园有力度
在妙泉社区,党员责任区的公示牌成为村道旁的独特风景。36个责任区挂牌明责,党员主动认领卫生监督、设施管护等任务,带动群众自觉维护房前屋后环境。
社区创新推行“党群结对庭院微改造”机制,组建9个党群结对小组,按照“就地取材、生态优先”原则开展庭院整治。通过清理杂物、修缮围栏、见缝插绿,打造出26个打造低成本、可持续的“美丽庭院”,带动周边70余户居民主动参与环境美化。
面对急难险重任务,社区组建“党员攻坚队”冲锋在前。在防汛抗旱、应急处突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解决土地整治、违建拆除等难题10余件。“看到党员带头干,我们也不能落后。”村民杨大叔一边整理庭院一边说。如今,“党员亮身份、群众齐参与”已成为社区新风尚。
从解决暑期托管到守护老人健康,从疏通灌溉水渠到共建美丽庭院,妙泉社区用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正如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显文所说:“只要我们锚定党建‘主心骨’,善用组织‘强引擎’,就能有效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就能让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
(邬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