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实践中走来的管理思想家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乡镇企业的崛起意义重大。袁勤生,一位从基层走出的企业家,凭借独特管理智慧,开辟了中国特色人本管理之路。他扎根乡镇企业数十年,让濒临倒闭的社办工厂成为全国先进典型,还提炼出“以人为本,开明管理”的思想体系,为中国企业管理注入新内核。
袁勤生的管理思想源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洞察和本土实践。他不照搬西方管理理论,也突破传统管理思维,以“尊重人、关心人、培育人”为核心,构建了符合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且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模式。这一思想在江南仪表厂等企业成效显著,也为中国特色管理科学构建提供了重要范式。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袁勤生的人本管理思想时代价值凸显。它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化,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管理路径的探索。其管理实践跨越半个世纪,构建了中国特色开明管理体系,不仅让乡镇企业扭亏为盈,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
袁勤生的管理实践是本土化创新典型,“干部自荐制”“四改一渗透”“光荣册激励法”等被清华大学教材、香港大学案例库、哈佛大学商学院教学案例引用,体现了中国乡镇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收录相关口述史,2014年9月,哈佛商学院和香港大学教授还以其人本实践为题编写课程案例。
本文将从思想内核、实践路径、时代意义等维度,解读袁勤生的人本管理思想,展现其如何将人民当家作主理念融入基层管理,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文进步同频共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管理支撑与人文动力。
一、思想溯源:人本管理的中国基因与时代创新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化
中国传统文化人本主义资源丰富,从先秦诸子的“民本”“仁爱”到明清的“经世致用”,都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袁勤生的人本管理思想是对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将“民为邦本”的政治哲学转为“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践行“治企先治人”理念。
袁勤生1942年生于常熟,早年基层经历让他洞察计划经济时代弊端:形式主义、员工积极性受抑、分配制度僵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接手濒临破产的王庄水泥制品厂(后改名江南仪表总厂)。面对企业困境,他意识到需打破“权力主导”管理模式,激发人的主体性来激活企业生命力。
在江南仪表厂管理中,他践行“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打破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威体系。他认为管理本质是“成就人”,如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者应先“修身”,营造尊重、信任的氛围。这种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思路,让企业管理超越效率追求,兼具人文教化功能。
马尔代夫驻华大使纳吉布先生到访袁勤生管理思想展厅
(二)对西方管理理论的批判性超越
20世纪80年代,西方管理理论涌入中国,袁勤生察觉到其局限性,认为西方将人视为“经济人”,忽视“文化人”的深层需求。中国企业管理不应照搬西方模式,而应立足本土,构建中国特色人本管理体系。
针对西方“惩罚机制”,他提出“以奖代罚、只奖不罚”的开明管理原则。他认为罚款易引发抵触情绪,强化功利思维。相反,他创设“心爱工作激励法”等十二种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内在动力,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这种“软管理”是对西方“硬管理”的批判超越,体现中国管理智慧中“以柔克刚”“以德服人”的哲学。
袁勤生先生向来访客人讲解管理思想
(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管理表达
袁勤生的人本管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深度融合。他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细化为企业管理制度,使基层管理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场域。江南仪表厂的厂规厂纪制定需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重要决策实行“自报—考核—选聘”制度,让员工参与企业治理。
这种模式打破传统集权结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他认为社会主义企业有双重任务:生产优质产品和培育合格人才。他将企业视为“培育新型农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阵地”,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教育,引导员工从“狭隘的经济人”向“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转变,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管理的独特价值取向。
袁勤生的“以人为本”思想有深厚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丰富,他受其熏陶并融入现代企业管理。
现实中,他丰富的工作经历为思想形成提供土壤。他在不同单位任职,长期担任党政一把手,深刻认识到人的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例如接手王庄水泥制品厂时,通过关注员工需求、激发积极性,让企业重焕生机,这使他坚信尊重、关心、培育员工才能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贡献。
二、实践路径:开明管理的方法论体系
(一)“四改一渗透”:管理改革的系统创新
1980年,袁勤生接手濒临倒闭的王庄水泥制品厂,推出“四改一渗透”改革方案:改革经济分配、招工用工、产销管理、干部人事制度,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改革全过程。
经济分配上,打破“八级工资制”平均主义,实行“一固定、二考分、三奖励”模式,使劳动报酬与成果挂钩,兼顾基本保障,激活员工积极性。招工用工上,摒弃“按名额审批”,实行“按需公开招工、按特长分配工种”,与当地中学合作开展半工半读教育培养技术工人,是现代职业教育早期实践。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关键,他废除“单一任命制”,推行“自报—考核—选聘”制度,让有能力、有担当的员工通过竞争脱颖而出,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他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用人,用人的关键在于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二)“三转变三结合”: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范式
袁勤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视其为企业发展“灵魂工程”。针对“先富后教”等错误观念,他提出“治穷必先治愚”,倡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为落实理念,他提出“三个转变”和“三个结合”。“三个转变”是思想政治工作从“组织号召”转向“鼓励引导”、从“强制参加”转向“自觉参与”、从“占用劳动时间”转向“占领业余阵地”;“三个结合”是“形式与目标结合”“自觉践行与激励推进结合”“市场竞争与公平原则结合”。
在江南仪表厂,这些方法转化为具体实践:开设职工技校、建“延安窑洞”会议室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改革“文明标兵”评选制度等。企业形成良好风气,连续14年获评省市级文明单位,成为乡镇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标杆。
(三)“七进七出”与“三励三自”:人性化管理的制度突破
袁勤生管理思想中,“允许员工七进七出”的制度设计极具创新性。他认为人才流动是“双向选择”,员工可自由进出企业,企业为其提供再学习、再培训机会。这打破传统企业对员工的“人身依附”,体现对人的尊重与信任。
配套的“三励三自”(鼓励、激励、奖励;自主定级、自报升级、自觉践行)机制是人本管理的核心支撑。他废除罚款制度,设“自知之明奖”等激励措施引导员工自我管理、提升。在干部选拔等环节坚持自报原则,让员工成为自身发展的“第一责任人”。
这些制度创新将“人民当家作主”理念落实到基层管理细节。他说:“管理不是管人的‘手脚’,而是管人的‘心’。只有让员工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才能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三、核心理念:人本管理的价值坐标
袁勤生的人本管理通过制度设计保障人的尊严、激发潜能、实现价值,核心是“尊重、关心、培育”:
(一)尊重人:管理的伦理起点
“尊重”是袁勤生管理的首要原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尊严与价值,管理者要唤醒员工的尊严意识。江南仪表厂对“后进职工”也“刀下留人”,他认为“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管理。员工犯错误,往往是制度漏洞或管理不当所致。”
尊重体现在细节中:职工大会允许打瞌睡、设“员工意见箱”并限期反馈、制定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等。他诠释了“管理即服务”,管理者是为员工成长服务的“服务者”。
(二)关心人:管理的情感温度
袁勤生视员工为“家人”,管理有温度。他关注员工物质需求,建立“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也关注精神需求,组织“病友慰问”“文化沙龙”等活动,营造温馨氛围。
他与学校合作创办半工半读技工学校,规划员工业余生活,组建文艺队、体育队。他将按时结算工资、休息日不加班作为纪律,坚持几十年,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使企业成为员工“精神家园”。
(三)培育人:管理的终极目标
袁勤生将企业视为“育人的学校”,提出“管理即教育”。企业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员工培训是制度化“必修课”,既结合业务技术培训,也支持兴趣活动,让教育潜移默化。
他注重员工“自我教育”,开展“读书分享会”“技能比武”等活动,许多员工成长为“技术骨干”“管理精英”。正如一位员工所说:“在厂里,我们不仅学会了做工,更学会了做人、做事、做学问,学会在家庭中怎么做事,在社会上怎么做人。”
袁勤生认为“管理的本质是育人,企业不仅是生产车间,更是铸造人格的学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在于人的整体素质提升,实现人的现代化及中国式现代化。
四、创新发展:经济与员工素质同步提升
袁勤生坚持企业经济发展与员工素质提高相辅相成,“两手抓”先进标兵涌现和消极后进转化。
精神文明建设上,他重视员工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江南仪表总厂员工美化工厂,改建“延安窑洞”、建成“南湖红船”和百花园,增强了凝聚力,传承红色文化,提升思想境界。
他鼓励员工订报买书函授并给予报销优惠,促进员工全面发展,让员工自觉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
袁勤生强调“员工素质决定企业高度,全民素质决定国家未来。”他将企业管理经验升华为对国家现代化路径的思考。
他主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初、中、高三级标准,配“三励”机制加速落地,依托党和工青妇团体推进全民教育,避免形式主义。
他指出“现代化不仅是高楼大厦,更是人的现代化。没有素质支撑的发展,如同沙上筑塔。”
五、职业升华:管理即终身教育的理念
袁勤生认为管理是对人的终身教育,企业是培养、发展人的平台。
思想教育上,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管理,引导员工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认为社会上受敬重的医生和老师,如同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医生治病救人,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提升员工整体素质,管理是继续教育,管理者是老师,管理理念是方向,管理方法是教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
六、时代意义:人本管理的中国范式与世界价值
(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管理范本
袁勤生的人本管理证明经济发展与人文进步可相辅相成,企业能兼顾创造物质财富和培育现代公民。
这种范式突破西方“资本至上”逻辑,确立“人民至上”导向,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今天意义重大。改革开放近50年,近三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企业践行人本管理,能带动农村致富,扩大工人阶级队伍,为现代化注入动力。
(二)对全球管理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长期以来西方管理理论主导全球话语体系,袁勤生的人本管理以中国特色和实践成效提供新维度。南京大学教授周三多评价其开明管理“走在世界管理潮流的前列”。
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乡镇企业国际研讨会上,他的“培育新型农民、提升民族素质”理念引发共鸣。其著作成为国际研究中国管理模式的重要样本,挑战了西方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标志中国管理智慧走向世界舞台。
(三)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实践智慧
当前基层治理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袁勤生的思想提供了借鉴。“自报—考核—选聘”制度结合指令与参与,破解“干部选任唯上不唯实”;“三励三自”机制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激活内生动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中,他的“分级制定标准、鼓励自觉践行”思路解决“宣传多、落实少”问题。将核心价值观分阶段制定标准,结合“三励”引导群众主动践行,体现基层治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七、结语:思想的力量与时代的召唤
半个世纪来,袁勤生从江南乡镇企业到形成管理思想体系,书写了中国特色人本管理传奇。其思想是改革开放的缩影、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管理典范。
袁勤生的“以人为本”与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契合,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尊重、关心、培育员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在新征程中,我们需彰显“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袁勤生的思想如灯塔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管理之路,提醒我们管理终极目标是成就人,企业价值在于培育文明。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时,重温其智慧,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开明管理”为实践路径,在经济发展中培育人文精神,在基层管理中彰显人民主体,共书中国式现代化篇章!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