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里,52 岁患者李先生经治疗后,成功独立行走。此前他右侧肢体僵硬,生活无法自理,该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关宇光教授团队的治疗,帮他恢复了基本运动能力。
关节痉挛:神经疾病常见后遗症
关节痉挛多发生在脑卒中、脑瘫等疾病后,表现为肌肉僵硬、关节动不了,严重时影响穿衣、吃饭。数据显示,约 30% 脑卒中患者发病 3 个月内可能出现痉挛,部分会发展为重度,降低生活质量。
有 18 年临床经验的关宇光教授解释:“关节痉挛根源是神经信号传导乱了,大脑或脊髓通路受损后,肌肉会持续收缩,导致关节僵硬。”
三类核心治疗:对应不同病情
关宇光教授团队会先通过检查评估患者痉挛程度和神经状态,再选合适方案,均以微创、安全为原则:
1.脊髓电刺激治疗
借助机器人辅助,微创植入细电极,术后用体外设备调节电流,帮助调整神经信号,缓解肌肉僵硬。需住院几天,术后可根据情况调参数。
2.康复训练
无论选哪种治疗,术后都会配合康复训练,比如活动关节、练习穿衣吃饭等,每周 3-5 次,每次约 1 小时,持续 3-6 个月,帮助巩固效果。
这些方案比传统手术更灵活,能根据病情调整,避免过度治疗。
专家提示:治疗前需注意三点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三博脑科医院在关节痉挛治疗上经验丰富,关宇光教授团队每年完成相关治疗百余例。他提醒患者:
先做专业评估:就诊时带既往病历和影像资料,通过检查确定适合的治疗方式,别盲目选择;
把握时机:脑卒中后 6 个月内治疗,恢复效果通常更好;超 6 个月也可评估是否能治;
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后要按要求做康复训练、定期复诊,别中断以免影响效果。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