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至8日,华中农业大学赴湖南省长沙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学生党员专项实践团8名成员以“红色基因铸魂+乡村振兴实践”为主线,深入湖南开展社会实践。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唐永木,辅导员康凡随队指导。10名师生用脚步丈量三湘大地,循革命火种燎原之路,探乡村特色振兴之道。
图 1实践团成员在十八洞村实地考察基础设施 贺建锟摄
星火燎原:红色基因的三湘溯源
实践团首站抵达长沙,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新民学会旧址、岳麓书院等红色地标中,开启沉浸式党史研学。在第一师范学院旧址,6名学生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挺拔身姿与百年前的革命先驱形成历史叠印。岳麓书院“实事求是”匾额下,实践团聆听毛泽东寓居半学斋时“于国学中求真理”的往事;新民学会竹篱茅舍间,成员们从泛黄的《会务报告》中追溯“建党先声”的思想火种;清水塘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的土灶台前,大家体悟着“白天搞调查,深夜写纲领”的奋斗岁月。
图 2团队党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旧址面向党旗宣誓 郭昊宇摄
实践团特别围绕“闭门求学,其学无用”的观点开展理论研讨,同时收集游客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知反馈,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深化理解“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根本思想路线。“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团队成员将将这一理念融入研学实践,在诗词碑长廊“堆来枕上愁何状”的字句中,触摸革命先辈的信仰温度。
图 3团队成员在清水塘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瞻仰毛泽东诗词 贺建锟摄
振兴躬行:精准扶贫的青春实践
在“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实践团沿着探索发展的脉络前行,见证苗寨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的蜕变。走进十八洞村小学,团队成员对比2013年前学校两三个学生共用一个凳子,四处漏风的墙壁以及永远擦不干净的松木黑板的旧貌与如今智能白板、整洁课桌椅的新颜,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扶贫的实效。针对学校仅设一二年级、缺乏学生活动场所等问题,实践团结合专业知识与当地办学实际形成《教育情况考察报告》,为村支部提供决策参考,助力乡村教育的持续发展。
图 4实践团成员贺建锟在十八洞村小学向工作人员了解当地受教育情况 郭昊宇摄
在与驻村干部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村产业升级瓶颈与村民增收持续性难题。依托生命科学专业优势,团队与种植大户座谈,梳理形成涵盖作物改良、病虫防治等需求的“技术帮扶清单”,搭建学院实验室与乡村的长期对接桥梁。
图 5团队成员贺建锟与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施康交流 郭昊宇摄
同时,师生们协助村团支部书记施康开展助农直播,为青皮花椒、薏米、苞谷酸等特色农产品带货。在实践队员们“三二一上链接”的吆喝声中,助农直播两场创收5000余元,惠及近百农户。
图 6实践团成员与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施康助农直播 祝小康摄
青春接力:青年担当的实践注脚
“这次社会实践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故事仍在继续。”唐永木在总结时强调。七天里,实践团既在岳麓书院的文脉中筑牢信仰之基,也在十八洞村的田埂上丈量担当之重。成员余萌表示,我们要把三湘大地的红色星火带回校园,将“勤读立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图 7团队成员与学院党委副书记唐永木、辅导员康凡和施康书记在直播结束后合照 祝小康摄
从革命摇篮到振兴热土,华农学子用双脚绘制青春坐标,在历史纵深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现实场域中践行“强国一代有我在”的誓言。这份写在三湘大地上的青春答卷,正是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祝小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