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正成为全球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点。随着国家政策不断推动低空交通工具的发展,无人机作为连接物流、应急、巡检与国防等多领域的关键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传统无人机在复杂运输任务中的局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焦国璋带领的学生团队,历经三年研发,成功推出全球首创的“灵跷自倾转跷体”两栖全地形垂直起降无人机平台,为低空交通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
这支团队的研发灵感源于一次深入的产业调研。调研中,团队成员直面传统无人机在百公里—百公斤级任务中“力不从心”的现实:运力与航程脱节,任务断层明显。进一步分析后,团队总结出现有构型普遍面临的四大痛点——结构复杂导致成本高,起降能耗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大翼展对基础设施依赖严重,以及过渡态飞行的安全隐患。
为此,团队创新性提出“跷体自倾转”构型。该设计融合高效率起降外形、全地形适应能力与智能飞控算法,并通过三维协同优化突破性能边界。在气动设计上,团队构建桨翼耦合模型并反复迭代,使升阻比提升125%;在水域环境中,原创低力矩浮筒方案将将水动力低头力矩减小30%;在陆地环境中,平台甚至能够在65°陡坡完成起降。这一突破意味着,“灵跷”真正实现了“哪里需要,就能飞到哪里”。
图1 焦国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值仿真
在飞控系统方面,团队自主研发了基于过渡走廊前馈的TEDCS算法,使垂直机动能耗降低90%,大幅提升续航与任务可靠性。算法优势不仅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更在高原和海洋等极端环境中展现出稳定性。
研发期间,团队跨越自动化、航空、材料等多个学科,协同攻关。无人机平台先后完成了海拔3800米的青藏高原试飞与南海四级海况下的水面起降测试,均表现出优异的环境适应性。在应用层面,“灵跷”在电网巡检任务中效率提升100%、成本下降60%,同时在国防领域测试中获得战区高度认可。
在科研成果上,团队已在国际权威会议上发表论文2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逐步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技术壁垒。2025年,团队计划正式推出“灵跷”成熟产品,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落地。
作为本科生团队,这一成就尤其难能可贵。研发过程中,团队不仅要攻克跨学科技术难题,还要面对实验环境、资源调配与工程化落地的多重挑战。凭借持续努力,他们最终将“实验室里的创意”变为“空中可飞的产品”。
“灵跷”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完善的创新生态。学校通过“六位一体”模式提供全方位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项目奠定硬核技术基础;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加速成果转化;院士与教授团队提供学术指导与工程支持;校领导“敢想敢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为学生注入使命感。
焦宗夏院士、赵龙飞教授等导师不仅在理论上给予悉心点拨,也在实验环节手把手指导,帮助学生将创意真正落地。可以说,“灵跷”的研发过程,是北航科研体系、教育理念与学生实践能力的一次生动融合。
图2 焦国璋与老师一起进行总装
随着低空经济的持续升温,“灵跷”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它为中国无人机产业注入了新的可能性。无论是在城市物流、能源巡检,还是在应急救援与国防应用中,这一平台都展现出广阔前景。
正如团队成员在研发誓言中所说:“以青春之力,破技术壁垒,让蓝天有中国智造的坐标。” 在未来的低空经济版图中,这群青年学子用实践为“中国智造”写下了新的注脚。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