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拂过北山的林海,蝉鸣伴着青春的脚步。2025年暑期,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建工学院“知行乡村服务队走进北山,以“志在青山,爱润北山”为主题,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用青春力量为这片土地添彩。
一、泳池清淤:体力磨砺中解码“实干”真义
抵达北山首项工作聚焦泳池清洁,多日雨水冲刷让池壁青苔丛生,水面漂浮落叶草屑,浑浊水体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团队分工协作,三人一组持长柄刷沿池壁纵向清理,两人用打捞网清除水面杂物,剩余成员专攻排水系统疏通。烈日下,池内闷热与紫外线炙烤形成双重考验,汗水与泥水交融,手臂酸胀仍坚持,直至清澈新水注入。村民“比自家水缸还干净”的夸赞,让大家顿悟“实干”是烈日下不退缩的坚持、面对脏累不推诿的担当,是凭双手化“不可能”为“可能”的行动力,这种体力淬炼出的品质比课堂理论更触动心灵。
二、后厨协作:烟火日常间洞察“细节”重量
转入后厨协助,每日清晨需提前两小时到岗,与张阿姨配合完成食材预处理,摘豆角老筋、剥菜叶杂质等工序,阿姨“菜要洗净,人才吃得安”的叮嘱传递对食品安全的敬畏。初次切配土豆失误时,阿姨握着手腕示范“刀要垂直,力要匀”,从掌心老茧与油烟味中传递生活智慧。餐后擦拭灶台,阿姨用丝瓜瓤蘸碱水清理油渍、碗碟倒扣存放等细节,让大家读懂“认真”藏在一菜一饭的用心里,明白服务价值不以“量”衡量、以“心”计算,烟火气里的善意与信任是社会运转的温暖纽带。
三、环境整治与后勤支援:营造氛围的人文实践
为改善小院环境,志愿者对公共区域全面清扫,沿草坪小径、休闲区、活动广场等清理塑料垃圾、废纸烟头,重点清除草丛、石缝中的卫生死角,累计清理十余袋垃圾并分类投放;同步对公共休息区座椅、遮阳棚擦拭消毒,以实际劳动营造整洁温馨氛围,传递对这片土地和村民游客的人文关怀,让“服务”落地在每一处环境改善的细节里。
四、宣传推广:媒介赋能下搭建“联结”桥梁
承担直播宣传时,首次面对镜头介绍设施因紧张卡壳,网友“泳池水深”“有无儿童游乐区”等提问让大家意识到不是“表演”是“沟通”,转而分享“池底瓷砖亲手刷”“露营区能看星星”等经历。晚间视频剪辑从数十G素材中筛选画面,兼顾劳动真实感、小院自然美、团队默契与村民温情,首支宣传片呈现从晨露到晚霞的光影、从汗水到笑容的情绪,让大家明白剪辑的是北山故事与青年态度,新媒体是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无形桥梁”。
五、整理物资:分类归置中体悟“秩序”价值
小院仓库堆放着闲置的露营装备、活动道具与捐赠物资,长期缺乏系统整理,取用时常需翻找。团队主动承担起物资清点与归置工作:先按“常用”“备用”“待处理”三类划分区域,再对帐篷、折叠椅等装备检查损耗情况,用马克笔标注使用状态,贴好简易标签;对破损的道具集中收纳,计划后续尝试修补复用。整理过程中,大家发现看似琐碎的分类,能让村民取用节省一半时间这让队员们意识到,“服务”不仅是挥洒汗水的体力付出,也藏在让资源高效运转的条理里,秩序背后是对他人需求的细心体察,是让每一件物品都“各得其所”的责任担当。
六、篝火晚会:烟火交织处凝聚“联结”温度
实践过半,团队与村民提议共同举办一场篝火晚会,为小院添些热闹。大家利用休息时间拾捡干燥树枝、清理场地,张阿姨主动送来自家晒的花生瓜子,孩子们则围着帮忙搬来小马扎。夜幕降临时,篝火在院中空地升起,队员们唱起提前学的山西民歌,村民们跟着节奏拍手,王奶奶还拉着大家跳起简单的民间舞蹈。火光映着笑脸,有人分享清淤时的趣事,有人说起后厨学的切菜技巧,张阿姨指着跳动的火苗念叨“人要像这火,抱团才旺”,朴实话语里藏着生活哲理。这场没有舞台的晚会,让“服务”跳出单向付出的框架——原来真诚的互动,是比完成任务更动人的联结,是让彼此从“陌生人”变成“自家人”的温暖纽带。
实践收尾:反思沉淀与价值升华
泳池边坚持,让大家懂得 “实干兴邦” 不是口号,是个体躬身入局的行动;后厨细节,领悟 “工匠精神” 不在宏大叙事,在对待小事的极致用心;物资整理的条理让“责任”具象为让资源发光的细致;镜头前沟通,明白 “青年担当” 不必惊天动地,是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的自觉;篝火晚会的欢笑让“服务”回归人与人的真诚联结。在北山小院的10天,是对 “青年价值” 的重新锚定:跳出 “自我中心”,理解 “奉献” 是与世界建立温暖联结;看清 “成长” 不靠闭门造车,要触摸社会肌理汲取养分 。未来回忆这段日子,记住的不是具体成果,是因付出、奉献而来的内心力量,这是北山给予最珍贵的礼物,让青年明白服务社会、扎根实践,才是成长最坚实的底色 。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