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溪
在城市化浪潮持续推进的今天,建筑不再只是空间的构建,更承载着科技创新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作为城市建筑与市政设施设计领域的技术引领者,北京瑞麟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师鲍晓磊先生,以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原创成果,在推动城市建设数智化转型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足迹。
在本次专访中,鲍晓磊先生不仅分享了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技术思考,也深度解析了他如何借助自主研发的系统成果,重塑传统建筑项目的流程与效率,成为中国新一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技术创新,为建筑行业注入“新引擎”
在很多人眼中,建筑设计是一门兼顾理性与美感的艺术,但在鲍晓磊看来,它更是一项高度系统化、技术化的工程活动。他指出:“未来的建筑不只是形态,更是信息流、数据流与工程流的融合体。”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他先后主导研发了多项原创性系统成果,包括“基于BIM的建筑工程可视化项目管理系统”“建筑设计全过程数字化协同管理系统”“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建筑布线设计优化辅助软件”。这些系统不仅打破了设计与实施环节的壁垒,也为传统工程管理注入了数字化逻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基于BIM的建筑工程可视化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凭借其卓越的工程集成能力与现场管理效率,荣获“创新中国·十四五建筑行业科技优秀成果奖”,并在多个实际项目中展现出显著成效,成为推动行业向智能建造迈进的重要抓手。
理论与实践的双向驱动
作为一名实践型技术专家,鲍晓磊始终坚持将理论研究与一线工作相结合。在接受采访时,他提到:“原创技术只有落地应用,才能发挥真正价值。”
他曾在《城市建筑与发展》《园林建设与城市规划》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分别探讨了生态修复理念下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路径,以及“设计工程一体化”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实践成效。这些研究成果也为其后续的技术系统开发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
在“北京市密云区村庄污水和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设计)”等市政重点项目中,鲍晓磊将这些系统化技术成果全面融入项目各阶段——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绘制,从政府报审到现场技术指导,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闭环。得益于系统的应用,该项目不仅显著缩短了工期,还实现了设计标准提升与施工质量的双重跃升,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了典范。
带动团队,推动行业能力协同提升
鲍晓磊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成果本身,更在于他在团队培养与行业推动中的关键作用。他深知,任何先进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团队整体能力的支撑。
因此,他在公司内部推动建立了创新技术培训体系,定期组织专题讲解与系统实操演练,引导团队成员深入理解BIM模型构建、数据协同机制与全过程设计理念。在其带领下,设计团队整体专业水平与项目执行力显著提升,公司在市政设施与房屋建筑领域的技术实力也随之迈上新台阶。
“技术成果不能只是一个人的光环,必须成为团队的共识与力量。”鲍晓磊如是说。
站在城市未来的十字路口
谈及对行业未来的判断,鲍晓磊展现出极强的战略远见。他认为,城市建筑正在进入一个以“数据驱动决策、协同提升效率”的新时代,这要求建筑师不再仅是图纸的绘制者,更应成为系统的架构者和治理逻辑的参与者。
他也希望在未来将自己的原创技术理念和项目管理经验进一步拓展到更广阔的平台,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城市建设者的声音。
“真正的设计,是能够与城市的未来共振。”这是鲍晓磊对自己职业的定义,也是他持续前行的方向。
从一名脚踏实地的工程师,到引领系统创新的建筑专家,鲍晓磊用十余年的积累与沉淀,书写着技术与责任交织的职业轨迹。他的探索,为建筑行业打开了一条通往高效、智能、绿色发展的路径,也为我们勾勒出未来城市的更优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