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外科的“手术禁区”中,范涛教授及其团队用14小时的精细操作,成功切除长达55厘米的椎管内室管膜瘤,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医学奇迹。
2025年8月下旬,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外科中心主任范涛教授带领20多人的医疗团队,完成了一例惊人的高难度手术——成功切除从第6颈椎延伸至第2骶椎(C6-S2)、长达55厘米的椎管内室管膜瘤。
这台手术历时14个小时,目前患者术后感觉良好,刷新了椎管内肿瘤切除长度的世界记录。
世界记录的权威认证
根据国际神经外科领域权威机构的记载和医学文献报道,此前全球脊髓肿瘤切除长度的记录为45厘米,由范涛教授团队于2020年成功完成。
该手术的患者是一名15岁少年,肿瘤从延髓延伸至脊髓圆锥,几乎贯穿整个脊髓。范涛教授团队不仅成功切除了这一长达45厘米的肿瘤,还同时为患者实施了脊柱畸形矫正手术。
此次范涛教授团队成功切除的55厘米脊髓瘤,较原记录大幅提升了10厘米,创造了新的医学里程碑。55厘米的实测长度意味着这个肿瘤几乎贯穿了人类脊髓的全长,从第6颈椎一直延伸到第2骶椎。
从医学影像学资料可以看到,肿瘤在患者体内占据了椎管内大部分空间,对脊髓和神经根造成了严重压迫。
55厘米的直观对比
55厘米的长度究竟意味着什么?通过一些直观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数字的惊人之处:
相当于一个成年男性前臂的长度,从手腕到肘关节的距离。
在医学领域,这个长度更是令人震惊:覆盖了19个椎体节段(从第6颈椎到第2骶椎);占据了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通道;相当于普通脊髓肿瘤长度的10倍以上。
手术面临的技术挑战
切除如此超长的脊髓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肿瘤与正常神经组织边界模糊,在长达55厘米的范围内,肿瘤组织与正常脊髓神经纤维交错生长,分离过程中必须保留每一根功能正常的神经纤维。
血供控制极其困难,超长肿瘤意味着有异常丰富的血供系统,手术中出血控制成为重大挑战。团队采用了分阶段阻断供血动脉的策略,逐步减少肿瘤血供。
脊柱稳定性重建难题,切除肿瘤后,需要重建19个节段的脊柱稳定性。团队运用了最新型的脊柱内固定系统,确保了术后脊柱的力学完整性。
神经功能保护至关重要,手术中使用了多模态神经电生理监测,对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进行实时监控,最大限度保留神经功能。
团队创新的技术体系
面对这一世界级难题,范涛教授应用了其独创的“四维一体”技术体系。这一体系融合了四大核心技术:
神经显微外科技术让医生在高倍显微镜下精细操作,操作精度达到0.1毫米级别;脊柱内固定技术确保肿瘤切除后立即重建脊柱稳定性,使用了最新型的低剖面钉棒系统。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如同为神经装上“实时警报器”,监测范围覆盖全部19个节段,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微创脊柱手术技术则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组织,采用通道辅助下的微创分离技术。
范涛教授团队实时评估肿瘤血供和脊髓灌注情况,为安全切除提供了重要依据。
患者康复与长期预后
目前,患者术后恢复进展良好。此前困扰已久的上肢疼痛不疼了,上肢运动功能和感觉灵敏度基本恢复到病前水平。
范涛教授团队为患者制定了全面的术后管理方案。医疗团队将在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进行定期随访,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脊柱稳定性。
“我们不仅关注肿瘤是否切除干净,更重视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范涛教授强调,“这类手术的成功标准是患者能够回归正常生活。”
这台手术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脊髓脊柱外科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5厘米不只是一个数字,更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为无数脊髓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