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的手术室里,范涛教授正进行着一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粗细仅如手指的脊髓空间内,精准切除肿瘤的同时,完好保留正常的神经功能。这位被誉为“椎管肿瘤第一刀”的专家,用三十余年的执着与坚守,在神经与脊柱的交叉领域开辟了一条安全与精准并重的手术路径。
脊髓脊柱手术因其极高的风险性和复杂性,被医学界公认为“手术禁区中的禁区”。在这里,毫米级的误差就可能导致患者终身残疾。范涛教授深耕这一领域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疑难病例处理经验。他独创的技术体系,将神经显微外科技术、脊柱内固定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微创脊柱手术技术完美融合,重新定义了椎管肿瘤手术的安全标准。“在这个领域,我们不仅要考虑肿瘤的切除程度,更要关注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范涛教授常说,“一台成功的手术,是既要解除病痛,又要保留功能。”
范涛教授团队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创新性地应用多种显微外科技术,使手术精度达到新高度。在高倍显微镜下,手术操作精度可达微米级别,这让过去被认为无法安全切除的肿瘤有了手术机会。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如同为手术团队装上了“神经雷达”,能够实时监测神经功能状态,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一位接受过手术的患者感慨:“范教授的手术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让我术后能够正常行走,这简直就是奇迹。”对于复杂的脊柱肿瘤病例,范涛教授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每个病例都需要神经外科、骨科、影像科、病理科和康复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范涛教授的临床生涯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病例。一位来自辽宁的年轻患者,因颈椎管内肿瘤导致双手麻木无力,手指活动困难。多家医院均告知手术风险极大,可能导致四肢瘫痪。范涛教授仔细研究影像资料后,认为虽然肿瘤位置险要,但仍有机会通过精准手术解除病痛。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明显改善,手指恢复了自由活动能力。另一位患有全脊髓内肿瘤的患者,肿瘤范围广泛,同时伴有严重脊柱侧弯。范涛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切除了肿瘤,并同期矫正了脊柱畸形,使患者重获新生。
作为博士生导师,范涛教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他主持举办了多期全国脊髓脊柱应用解剖及手术技术研修班,为培养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范涛教授团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主编和参编了多部专业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学科发展,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这是范涛教授常说的话。他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许多患者表示,范涛教授不仅医术高超,更难得的是他总能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给予他们最大的心理支持。“范教授让我感受到了医者的温度,他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医生,更是给予我希望的朋友。”
范涛教授提醒公众,要重视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持续性的腰背疼痛,特别是夜间加重、休息后不缓解的情况,应该及时就医检查。同时,肢体麻木、无力、行走不稳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都可能与脊柱疾病有关,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应对脊柱疾病的最佳策略。”在范涛教授看来,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个体,每台手术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他用手中的手术刀,不仅切除疾病,更守护着无数患者的希望与未来。在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领域,范涛教授继续用他的精准与智慧,书写着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