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学报名季,家长们为孩子升学操碎了心,这份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却可能被不法分子盯上。近日,上海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小升初”诈骗案,就为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而作为始终关注公众资金安全的正规金融机构,马上消费金融也提醒大家:警惕各类利用焦虑心理设下的骗局,守护好自己的血汗钱。
程女士与徐某本是同住一幢楼的邻居,两人孩子在同一所小学就读,日常接送孩子时渐渐熟络。2017年,程女士的女儿刚读小学二年级,她就开始为孩子的升学规划焦虑,尤其希望女儿能进入家附近一所非对口的知名初中。
聊天中得知程女士的心愿后,徐某主动搭话:“我做教具生意,和教育局领导很熟,孩子入学的事我有办法,但得花钱打点。”出于对邻居兼“同学家长”的信任,程女士信以为真。2018年初,徐某先是以“打点领导”为由索要10万元,程女士立刻转账;不久后,徐某又说“需要打点学校老师”,让程女士再转5万元。前后两笔,程女士共转给徐某15万元。
从2018年到2021年,程女士多次催促进展,徐某却始终“打太极”:起初要了孩子简历,之后用“事情正在办”“再等几天”敷衍,甚至以“早安”“晚安”等无关话题搪塞。直到2021年9月,程女士的女儿正常升入对口初中,她才彻底醒悟——自己被骗了。
随后两年,程女士多次追讨钱款,徐某仅归还2.3万元后便不再理会。2023年10月,程女士报案,徐某被抓获。到案后徐某供述,他根本不认识教育局领导,收来的15万元全被用于偿还个人债务和生意周转,所谓“打点费”只是根据程女士的经济能力随口编造的数字。最终,徐某因涉嫌诈骗罪被依法提起公诉,而程女士的12.7万元损失至今无法追回。
根据警官的描述,这起案件并非个例,每年升学季类似骗局都时有发生。结合案件细节,马上消费金融特别总结出这类诈骗的典型特征:
第一,利用“熟人信任”突破防线:骗子往往以邻居、同事、朋友等“熟人”身份出现,利用家长对身边人的天然信任降低警惕心。本案中,徐某正是凭借“同楼邻居+同学家长”的身份,让程女士放松了对“花钱办事”的戒备。
第二,抓住“升学焦虑”精准洗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成为骗子的突破口。他们会主动“搭话”,精准切入家长的焦虑点,虚构“内部关系”“特殊渠道”等,让家长误以为找到了“捷径”。
第三,用“分步要钱+拖延战术”拖延时间:骗子不会一次性索要大额资金,而是分阶段以“打点领导”“疏通老师”“补交材料”等理由逐步要钱,同时用“正在办理”“再等等”等话术拖延,直到孩子入学、骗局无法掩盖时才“摊牌”,此时往往已过追讨最佳时机。
守住“三关”,远离升学骗局
针对此类骗局,马上消费金融结合金融反诈经验,提醒广大家长守住“三关”,避免踩坑:
第一关:守住“理性关”,拒绝“捷径思维”
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有明确的政策规范和正规流程,不存在所谓“花钱买名额”“内部打招呼”的捷径。家长可以通过学校官网、教育局公示等正规渠道了解招生政策,切勿轻信“花钱就能上名校”的承诺,更不要试图通过违规手段获取入学资格,不仅可能被骗,还可能因“请托违规”承担法律风险。
第二关:守住“信任关”,熟人也要“验真”
即使是熟人提出的“升学帮助”,也要保持警惕。可以通过教育局、目标学校等官方渠道核实对方所说的“关系”“渠道”是否真实;涉及资金往来时,务必要求签订正规协议(注意:正规学校和教育部门绝不会收取“打点费”“疏通费”),并保留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
第三关:守住“资金关”,警惕提前收费
凡是以“入学打点”“名额预留”等名义要求提前转账、缴纳“保证金”的,极有可能是骗局。如遇此类情况,可直接向当地教育部门举报;一旦发现被骗,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并报警,同时联系银行或金融机构尝试冻结资金,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孩子的成长没有“捷径”,升学的公平需要共同守护。马上消费金融始终致力于通过科普宣传帮助公众提升反诈意识,无论是教育支出还是其他消费场景,凡是脱离正规流程、要求提前花钱“走关系”的,都是骗局。守护好自己的资金安全,才是给孩子未来最好的保障。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