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经典实践”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赴亳州开展专项调研。聚焦亳州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团队以“寻医脉、探药韵、传经典”为主线深入一线,通过非遗体验、现代转化观察、产业链调研及文化溯源,为“中华药都”传承振兴注入青春实践力量,旨在为打破地域发展限制提供新思路。(文/高涵 图/高涵)
晨光里学五禽戏:触非遗传承现状
7月12日清晨,实践团首站走进华佗五禽戏传承基地。在第58代传人周金钟及其徒弟带领下,队员们完整体验五禽戏13式:虎戏刚劲沉雄、鹿戏轻盈舒展、熊戏沉稳厚重、猿戏敏捷灵动、鸟戏展翅洒脱,一招一式中感受传统养生文化韵味。
调研中发现,尽管亳州被誉为“中国五禽戏之乡”,但本土认知度仍存短板:超五成受访群众仅听说过五禽戏,未实际练习。周金钟在访谈中坦言:“五禽戏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语言沟通障碍、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亟待解决。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守正”与“创新”的双重紧迫性。
会客厅探新转化:见传统与科技的交融
7月12日午后的亳州养生会客厅里,药香与科技感交织。实践团走进这里,沉浸式体验中医药现代转化的鲜活成果。陈列架上,养生茶饮、药膳糕点、草本洗护等产品琳琅满目,包装上的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药香中透着创意气息。
“这是用亳菊、枸杞调配的养生茶,既有药效又不失口感。”工作人员介绍道,队员们接过特色饮品细细品尝,清甜中带着淡淡的药香。在智能体验区,队员们排队试用AI舌诊设备,只需上传舌象,片刻后屏幕便显示出体质分析报告和个性化养生建议。
“以前觉得中医药是古籍里的符号,现在发现它正以这么鲜活的方式走进日常!”队员汪堃的感慨,道出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生活接轨的实践价值。从传统药膳的创意开发到智能诊疗的便捷应用,队员们在体验中看到了中医药“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药城研产业:察流通与发展痛点
7月13日,实践团转赴康美中药城。这座现代化中药材市场按散称零售、大货批发、高端礼盒等不同营销模式分区设立销售中心,各类药材整齐陈列,商户们热情接待顾客,多元化经营模式有序运转。
立足产业实际,队员们聚焦市场现状与突破路径,面向商户开展系统性问卷调研。“您觉得药材销售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希望政府在品牌推广上提供哪些支持?”队员们围绕经营痛点、政策需求等议题与商家深入交流,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一手数据与实践建议。“从种植源头到市场流通,每个环节都关乎‘世界药都’的品牌口碑。”队员高涵在调研总结中写道。
古迹溯医源:悟“大医精诚”的初心
7月14日上午,实践团队走进华佗百草园。数百种道地药材沿坡而植,绿意盎然。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队员们俯身观察亳菊的花瓣形态、触摸亳芍的叶片纹理,“亳药能成为道地药材,离不开独特的土壤气候,更靠规范化种植。”工作人员指着标准化种植区介绍,队员们仔细拍摄记录传统培育技艺与现代种植技术的融合细节。
随后,实践团来到华祖庵——神医华佗的故里。步入庵内,殿宇庄严,华佗塑像伫立其中,目光慈悲而坚定。药圃园内,当年华佗亲手栽种的药材虽已更迭,但传承的药香依旧浓郁;古药井旁,队员们驻足良久,想象着华佗当年汲水制药、救死扶伤的场景。
“站在华佗生活过的地方,看着他留下的医学遗迹,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大医精诚’。”胡雁冰动容地说,“他不仅开创了外科手术的先河,更创编五禽戏教百姓强身健体,将‘治未病’的养生理念融入日常,这种以民为本的医道初心,才是中医药最珍贵的智慧。”
青春力量赋能传承:让经典在实践中焕彩
此次实践不仅为亳州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产业升级收集了一手资料、凝聚了青春建议,更让队员们在“传承”与“服务”的实践中,坚定了深耕专业、扎根基层的信念。
未来,安徽中医药大学“经典实践”团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践行动,为“中华药都”的底蕴焕发新彩、为乡村振兴的画卷添墨加彩,让千年中医药经典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