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太行山腹地,蝉鸣与铁花交相辉映。当第一缕晨曦掠过司徒小镇的飞檐翘角,一群身着红马甲的青年已列队在景区入口,用标准的站姿和灿烂的微笑迎接八方游客。他们,便是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建工学院“薪火非遗实践队”的8名队员。八月的晋城,气温逼近35℃,但比阳光更炽热的是这群00后大学生“把非遗种在心里、把服务写在大地”的青春誓言。
出征:带着专业上路,让课堂与乡土“双向奔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团中央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号召,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建工学院社会实践部精心组建“薪火非遗实践队”。8月7日-8月10日,队员们背上行囊,奔赴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司徒小镇,开展以“青春点亮非遗路·薪火映照司徒镇”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队员们用专业知识作笔、以志愿服务为墨,在青砖黛瓦间绘出一幅“非遗+青春”的新画卷。
初识:智慧入园,让“第一公里”成为“最美一公里”
司徒小镇暑期客流如织,景区入口率先迎来“薪火”队员。他们经过专业培训,熟练操作人脸识别闸机与自动取票机,高峰期人工窗口压力骤减,游客排队时间大幅缩短。面对初次使用的老年游客,队员俯身讲解、手把手协助,微笑与耐心成为入园“第一道风景”。
深耕:舌尖非遗,把晋味装进餐盘
“花馍为什么有五瓣花瓣?”“手工醋的酸味为何如此柔和?”在古镇中心广场,队员们支起一排“非遗小摊”,把花馍、沁水饸饹等晋城地道小吃递到游客手中,更把背后的饮食故事娓娓道来。一口花馍、一段讲述,让“吃”成为认识非遗最生动的方式。
护航:移动的风景,流动的安心
持驾照的队员主动请缨,担任观光车驾驶员。他们驾驶观光车穿梭古巷,既是代步工具,也是“流动服务站”。车头贴着“有困难,请招手”的醒目标语,车尾挂着应急药箱与雨伞。每到景点,他们稳稳停车、细心搀扶、热情讲解,把安全与温馨一同送达。
守望:把“志愿红”融进古城烟火
景区里,队员们还化身“活地图”“临时医护”“摄影师”。他们自制“口袋地图”,将古镇32处打卡点浓缩成一张A4纸,免费发放5000份;他们向镇卫生院学习中暑、扭伤等突发情况处理方法,配备藿香正气水、创可贴、冰袋等急救物资。一句“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成为最动听的青春问候。
回响:青春答卷,在乡土课堂长才干
短短数日,队员们完成了从“校园新手”到“景区多面手”的蜕变:沟通能力、应急处理、团队协作全面升级;对非遗的认知,也从“课本名词”变成“掌心的温度”。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司徒小镇注入青春动能,也为非遗传承添了一抹亮色。
当夕阳映红司徒小镇的灰墙黛瓦,“薪火非遗实践队”的队旗仍在风中猎猎作响。这群建工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用汗水浇灌非遗,让青春与古老文化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