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战国时代岛上就有人居住。汉代时,刘公岛被称为“刘氏别业”,相传东汉少帝刘辩之子刘民为躲避曹操追杀,辗转至此垦荒打鱼,其扶危济困的事迹被世代传颂。明朝时,随着海运复兴,岛上居民增多,且因威海地处北方要冲,明初在此设置卫所防备倭寇,刘公岛成为北部海防重要前哨。
清光绪年间,清政府筹建北洋海军,于1888年在刘公岛正式成军。岛上先后设立工程局、机械局等机构,建有海军公所、铁码头、炮台等设施,成为防务严密的军港要地。但在1895年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在刘公岛遭遇日军水陆夹击,提督丁汝昌等将士拼死抵抗,最终全军覆没,刘公岛沦陷。
甲午战后,1898年刘公岛被英国强迫租借,成为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避暑疗养之地。英国租借期间,颁布法令迁出岛上大部分居民,拆毁中国房屋,按英国标准改建东村和西村,并修建了饭店、酒吧等设施。1930年,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英国续租刘公岛10年,1940年英军全部撤离。
1944年11月5日,汪伪海军在刘公岛发动起义,600余人击毙日寇17人及部分汪伪军官后,携带武器投奔八路军。1948年12月,刘公岛获得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刘公岛一直是军事禁区,1985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刘公岛的一天,能直观触摸到几段深刻嵌入民族记忆的历史。清晨踏上岛,最先感受到的是北洋海军的印记,海军公所里,当年的议事厅、营房仍保持着原貌,这里曾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正规海军的指挥中枢,见证了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的壮志,也亲历了1895年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困守孤岛、最终全军覆没的悲壮,丁汝昌等将士殉国的事迹在此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站在刘公岛的半山腰,甲午战争纪念馆的灰黑色建筑在苍翠的松柏间格外肃穆,仿佛一头沉默的巨兽,承载着1894年那个夏天的炮火与悲鸣。这座展馆以“国殇·军魂·复兴”为主题,将甲午战争的全过程浓缩在数万平方米的空间里,每一步前行,都像是在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推开厚重的展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青铜浮雕墙。上面刻画着黄海海战的激烈场景:北洋水师的铁甲舰在惊涛骇浪中穿梭,炮弹在水面炸起冲天的水柱,将士们或紧握炮管,或嘶吼着冲向敌舰,脸上的坚毅与决绝仿佛能穿透百年时光。浮雕的尽头,是“定远”舰折断的桅杆和“致远”舰沉没的剪影,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战役的悲壮结局。地面上,一道浅浅的沟壑沿着展厅延伸,象征着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的力量鸿沟,也暗喻着近代中国在海防线上的脆弱与挣扎。
进入第一展厅,昏暗的灯光下,一组复原场景瞬间将人拉入战前的紧张氛围。1894年7月,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清政府下令北洋水师加强戒备。展柜里陈列着当年的电报原件,泛黄的宣纸上,“着李鸿章严饬海军备战”的字迹力透纸背,却难掩字里行间的仓促与被动。旁边的玻璃柜中,整齐摆放着北洋水师士兵的制服、头盔和佩剑,粗布的制服上还留着磨损的痕迹,铜制的头盔边缘已生出绿锈,仿佛能看到士兵们穿着它们在甲板上操练的身影。墙上的地图详细标注着当时中日两国的海军力量对比:北洋水师虽有“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却在航速、射速上落后于日本联合舰队,这种装备上的差距,为后来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转过拐角,第二展厅聚焦于黄海海战的核心场景。这里采用了多媒体互动技术,巨大的环形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海战的模拟画面: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域,北洋水师10艘战舰与日本12艘军舰展开激战。“致远”舰在中弹累累、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撞向日本“吉野”舰,却被鱼雷击中,舰体倾斜着沉入海底。屏幕前的地面上,按比例复刻了“致远”舰的部分甲板,游客可以站在上面,感受船体倾斜时的眩晕,耳边是炮弹呼啸、木板断裂的音效,仿佛亲身经历了那场殊死搏斗。展柜里,一枚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炮弹残片静静躺着,锈迹斑斑的表面还能看到爆炸时的灼痕,它曾是北洋水师将士保家卫国的武器,如今却成了战争残酷性的见证。
第三展厅的气氛格外沉重,主题是刘公岛保卫战。1895年1月,日军海陆夹击威海卫,刘公岛成为北洋水师的最后防线。展厅中央,一组蜡像复原了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海军公所内的最后时刻:他身着官服,面色凝重地看着墙上的海图,桌上放着日军的劝降书和未发出的诀别电报。“余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蜡像旁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丁汝昌的绝笔信,字迹因绝望而微微颤抖,却透着“宁死不降”的刚烈。周围的展柜里,陈列着刘公岛百姓支援水师的遗物:渔民捐赠的粮食口袋、妇女缝制的绷带,还有儿童用石子拼成的“保家卫国”字样,让人看到在国家危难之际,军民同心的力量。然而,随着日军的持续进攻,岛上弹尽粮绝,士兵伤亡惨重,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刘公岛沦陷。展墙上,一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了当时的场景:日军登上刘公岛,在海军公所前耀武扬威,背景里的营房残破不堪,旗帜倒在地上,每一个细节都刺痛着观者的心。
第四展厅则聚焦于战争的影响与反思。墙上的图表清晰展示了《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偿白银二亿两,开放通商口岸……这些条款像一把把尖刀,刻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展柜里,存放着台湾民众反抗日本占领的檄文,字里行间满是“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的悲愤。旁边的互动屏幕上,游客可以查询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维新变法的兴起、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近代海军的重建……每一个事件都与这场战争紧密相连,让人明白甲午之败不仅是一场军事失利,更是整个民族觉醒的开端。
走到展厅的最后,光线逐渐明亮起来。一面巨大的玻璃墙将展馆与窗外的威海湾隔开,眼前是平静的海面和现代化的威海港,远处的货轮往来穿梭,岸边的高楼鳞次栉比。玻璃墙上印着一行字:“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让人在对比中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也感受到今日中国海防力量的强大。出口处,一个巨大的留言簿上写满了参观者的感悟,“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字里行间,是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担当。
走出展馆,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身上,却驱不散心中的沉重。甲午战争纪念馆从来不是一座简单的陈列馆,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它是一座警钟,提醒着每一个人“忘战必危”的道理;它更是一座桥梁,让百年前的悲壮与今日的复兴在此交汇,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在历史的回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责任与力量。史料清晰展现着那场战争的全过程,从黄海海战的激烈交锋到刘公岛保卫战的弹尽粮绝,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具体可感。“定远号”纪念舰则还原了北洋海军主力舰的模样,让人联想到当年这支舰队从建立到覆灭的兴衰。
岛上还有大量英租时期的遗存,1898年至1940年,英国曾租借刘公岛,留下的欧式建筑与中式遗迹并存,成为那段被列强侵占历史的见证。此外,1944年汪伪海军在此发动的起义,又为这座岛增添了反抗侵略、追求解放的篇章。
这些历史片段交织在一起,让大学生在一天的行走中,清晰看到刘公岛从海防要地到战争废墟,从被租借到重归祖国怀抱的历程,也更深地理解了它所承载的近代中国站在刘公岛的海岸边,甲午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尽,但那些锈迹斑斑的炮弹、泛黄的电报和将士们殉国的故事,仍像重锤般敲打着心门。在甲午战争陈列馆里,“致远舰”冲向敌舰的决绝、丁汝昌宁死不降的刚烈、百姓们支援水师的赤诚,让课本上冰冷的文字变得滚烫——原来“落后就要挨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生命换来的血的教训。
那时的中国,有铁甲舰却无坚不可摧的海防,有忠勇将士却难敌制度的腐朽。当看到《马关条约》的复制品上“赔偿白银二亿两”的字样,当听到讲解员说台湾民众“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的呐喊,才真正懂了什么是民族之痛。这痛,痛在主权被夺,痛在尊严被踏,更痛在明明有抗争的勇气,却因国力孱弱而无力回天。
作为青少年,团队站在先辈用苦难铺就的土地上,手中握的不是枪杆,而是书本与知识。铭记这段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接过“自强”的接力棒。课堂上多一分专注,实验室里多一次钻研,操场上多一圈奔跑,都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因为团队明白,今日的书桌连着明日的海防,少年的肩膀终将扛起家国的重量。
离岛时,威海湾的风拂过脸颊,带着新时代的气息。甲午的炮声早已化作警钟,提醒团队:唯有少年强,才有中国强。这份警醒,会刻进心里,成为前行的力量——让团队在追逐梦想时多一分坚定,在面对挑战时多一分担当,用青春的奋斗,告慰那些为家国牺牲的英魂。兴衰、主权沦丧与抗争的沉重过往。(车鑫磊,姜子豪,李维堂,徐振宇,卫旭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