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第四个年头,南京林业大学“碳”路筑梦,“森”度呼吸团队的六位研究生志愿者,将足迹印在了祖国山河之间。37天跨越5000公里,从黄海盐碱滩到紫金山麓,从喀斯特溶洞到天山牧场,他们以党建红线串起湿地蓝、森林绿、草原金,在祖国大地上拼绘出一幅可感、可用、可复制的“双碳中国”立体长卷。
一、红帆领航:四地共筑绿色引擎
•盐城黄海:盐碱滩的蓝色逆袭
江苏盐城黄海畔,志愿者们将团队建在了辽阔滩涂和森林。20×20米的科研样方里,他们解读着盐碱地的“土壤密码”——造林后0-30cm土层的固碳能力跃升!团队以生物炭改良、耐盐树种混交为“药方”,让昔日的“生态伤疤”蝶变为的“蓝色粮仓”。无人机实时回传数据,一条凝聚着红色力量的“党建+碳汇”示范带,在潮汐间深深扎根。
•南京紫金:森林里的红色脉动
南京紫金山麓,团队的智慧结晶“碳踪迹”小程序掀起社区绿色革命。居民步行、垃圾分类点滴累积成“红色碳积分”,1200名用户仅3天便创造1.2吨碳减排量。在红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研究生党员志愿者在“碳宝乐园”闯关游戏中,以趣味视频与创新模型相结合的方式,为孩子们生动拆解“双碳”奥秘。“小手拉大手”的环保接力,让低碳理念如清泉浸润千家万户。
二、三色交响:传统智慧点亮生态之路
贵州茂兰:非遗蓝的低碳密码
在贵州茂兰喀斯特溶洞深处,红色基因与古老技艺奏响和谐乐章。布依族党员带领群众重拾板蓝根植物印染,一块蓝印花布便减少碳排放0.8公斤。“每匹蓝布,都蕴藏着祖先的低碳智慧!”老党员在非遗课堂上的深情解说,让长征精神与溶洞碳循环知识奇妙共鸣。蜂蜡封缄、竹夹扎结的传统工艺,为现代减碳实践注入了灵魂的温度。
新疆那拉提:草原金的共治新生
八月的新疆那拉提草原上,马蹄踏响绿色宣言。哈萨克族党员志愿者组成的“马背宣讲队”驰骋牧场,用双语向牧民传递:“轮牧休牧,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草原碳库!”90%的牧民理解了“草原碳库=绿色收益”的新等式。在“净草行动”中,党员们带头清理垃圾,牧民们纷纷效仿学习分类。“草场有休才有生”的古训,与青年党员带来的草原碳库监测技术碰撞出崭新火花。金色草原上织就的“红色网格”,将牧民、游客与政府紧密联结成一个休戚与共的“绿色共同体”。
三、点面成势:共绘中国生态拼图
从黄海滩涂到天山牧场,四地实践勾勒出清晰路径:
党建红是旗帜——盐碱地党支部科技攻坚、那拉提马背网格联动,组织力转化为生态治理核心动能;
科技绿是引擎——土壤碳汇算法、碳踪迹数字平台,让每克减碳贡献可量化、可激励;
全民蓝是根基——社区碳积分激励孩子成为“关灯小督导”,非遗课堂让百名老人化身低碳传播者。
结语:当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
37天,四地共联。党建红不再仅是颜色,而是让湿地蓝焕发生机、森林绿连接万家、草原金永续传承的能量源。盐碱地的新绿、紫金山的积分、茂兰的蓝染、那拉提的牧歌——每一寸土地上的坚守与创新,都在将“双碳”宏图拆解为可感可触的身边场景。
当党旗在山河间飘扬,14亿人共同挥毫的这幅生态长卷,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答卷——碳索未来,路在脚下。
南京林业大学“碳”路筑梦,“森”度呼吸团队的年轻身影,将这宏大叙事拆解为盐碱地上萌发的新绿、社区里累积的积分、染缸中沉淀的靛蓝、牧场上悠远的传唱——每一寸土地上的探索与坚守,都在让“双碳”宏图成为你我身边可感可触的鲜活场景。(作者:南京林业大学“碳”路筑梦,“森”度呼吸 熊若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