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未讲完的故事在炊烟里》的纪念文章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共鸣。作者张弦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已故姥爷——退伍军人户中人的点滴往事,展现了一位老兵的坚韧品格与朴素家风,也勾起了许多人对亲情的温暖回忆。
户中人,一位在新疆戍守边防数十年的退伍军人,离开人世已13年。在张弦的记忆中,姥爷的形象始终与军大衣、枣木拐杖和那只铝制行军饭盒紧密相连。
风雪中的守候:姥爷的爱藏在细节里
文章开篇,张弦回忆起四年级时的冬日场景:姥爷拄着拐杖,站在校门口的老杨树下等她放学。尽管年迈,姥爷依然坚持接送她,哪怕动作已不如从前利落。“他的手比雪还凉,指关节像老树根。”张弦写道,“可就是这样一双手,曾紧握钢枪保卫边疆,也曾温柔地牵我回家。”
节俭与奉献:一位老兵的坚守
户中人的生活极其简朴——用最暗的灯泡,捡回外孙女丢弃的铅笔头继续使用。然而,每年缴纳党费时,他却毫不含糊,总是从铁皮盒中取出崭新的钞票,郑重其事地说:“这是给党的,不能含糊。”
那只磕磕绊绊的铝制行军饭盒,成为姥爷节俭精神的象征。张弦在文中感慨:“原来节俭从不是寒酸的代名词。它是姥爷传下来的生活哲学——不是吝啬,是懂得来之不易;不是将就,是明白万物有灵。”
故事在炊烟中延续
姥爷喜欢讲故事,尤其是他戍边时的经历。张弦回忆,饭后围坐听姥爷讲述巡逻路上的故事,是一家人最温暖的时光。“他没说完的战友情,没讲完的巡逻路,都混在袅袅炊烟里,落在饭香中。”张弦写道,“就像灶膛里的火,只要还有人添柴,就永远有温暖的余烬。”
网友共鸣: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文章发布后,许多网友留言表达感动。一位网友写道:“读完后想起了自己的爷爷,他们那一代人用行动教会我们什么是责任与爱。”另一位退伍军人表示:“户老前辈的故事,是我们所有军人的缩影。”
张弦在文末写道:“只要我记得他,姥爷就一直在。”这句话或许道出了纪念的真谛——传承,是最好的缅怀。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