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7月20日至25日,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黄“菏”入海流实践队赴济南、德州、聊城三地,围绕“智慧灌溉润两岸 科技实践护黄河”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实践队曾入选两个国家专项活动、一个省级专项、两个校级专项,获评2024年山东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省级优秀团队,在“法护黄河青春行”山东省青少年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中荣获全省二等奖。
一、溯源黄河生态,衔接古今治理智慧
实践队首站前往百里黄河景区,通过与游客互动、实地观察及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黄河沿岸智慧农业”“水土资源保护”等议题的感知数据,还以捡拾岸边垃圾的行动践行环保理念。游客反馈的“雨天岸边泥土流失减少”“垃圾数量下降”等现象,直观印证了水土治理的实效。 为强化理论支撑,实践队随后到山东省图书馆,系统查阅《黄河三角洲水土保持研究》《山东黄河河道治理》等文献,梳理从古代治河方略到现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脉络,重点关注生态护岸、节水灌溉等技术的应用实效,实现实地观察与理论知识的初步衔接。 当日下午,队员们在山东省博物馆“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厅,通过战国“鸿沟”水利工程、明清“束水攻沙”技术等治水遗迹,以及大汶口文化陶器、龙山文化黑陶等文物,感知古人治水智慧与黄河流域水土环境对地域文明发展的深层影响,建立对黄河“生态—文明”关联的认知。
二、调研智慧灌溉,探寻技术落地实效
(一)济南起步区:智慧灌溉的创新实践
实践队走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先后探访骇河甜源联合党委党群服务中心与济南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在骇河甜源连片黄瓜大棚,滴灌系统通过精准供水实现节水50%以上,且保障作物品质提升;在济南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队员们现场观察到数字环境监测系统与各类智慧灌溉设施协同作业,直观感受技术对水土资源保护及农业提质增效的推动作用。 当日下午,实践队与济南城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座谈,就“节水技术地形适配性”“数字化设备维护成本”等问题深入交流,并签约共建社会实践合作基地,为后续技术研究与实践育人搭建长效平台。
(二)德州齐河县:技术赋能的多元路径
实践队前往德州齐河县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了解到合作社通过农机适配性优化方案及“托管服务”“菜单式服务”等运营模式,以规模化运作实现成本压减与农户收益提升的双赢。在试验田,队员们重点考察滴灌系统,明确灌溉技术与作物需求的适配要点,并与山东齐河玉米科技小院研究生座谈,明晰机械专业知识与农业生产需求的结合方向。
随后,实践队深入齐河县德汇家庭农场与齐源绿季鲁盛智慧农业产业园。德汇家庭农场的巡田机器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智能农机实现高效管理,几十人即可管控五千多亩土地;齐源绿季鲁盛智慧农业产业园整合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订单模式建立稳定产销链路,队员们就技术细节与负责人深入探讨,全面认知智慧农业在品质管控与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三)聊城位山灌区:古老水利的智慧升级
实践队还前往聊城境内的位山灌区——山东省最大灌区,其智慧调度中心的数字孪生平台通过三维模型实时呈现水位、流量及设备运行状态,推动古老灌区向智慧化转型。在灌溉试验站,队员们通过对比试验田观察不同灌溉模式下作物生长差异,借助底测坑观测窗了解土壤水分渗透过程,得知试验站成果已转化为多项节水技术在周边推广,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三、宣讲水土保护,推动理念生根落地
实践队在聊城东昌府区颐和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守护母亲河:智慧灌溉与水土保护同行”主题宣讲。队员们分发宣传彩页,通过PPT展示5天调研成果,以智能监控系统、灌溉设备运行数据等案例,具象化说明智慧灌溉“按需供水”的原理及水土保护成效。同时,普及日常生活节水技巧,针对“黄河泥沙治理”等问题进行科普,穿插防溺水提示,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公众认知,助力水土保护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调研总结
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走出校园,深入黄河流域多地,全面了解智慧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黄河流域水土保护现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未来,黄 “菏” 入海流实践队将继续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现代化,为实现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智慧灌溉技术在黄河沿岸的田野上发挥更大效能,守护好黄河流域的绿水青山与肥沃土地。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