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群
孙沟村是河南省宜阳县赵保镇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伏牛山腹地的群山间,这个看似宁静的古村落,曾是豫西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抗战时期,这个150多口人的山沟沟,竟有43个农民子弟参加八路军、县大队、武工队、区干队,当时的反动日伪势力称这个村为“八路窝”。
这个村庄,没有八路军将军,有的只是一群农民出身的八路军战士;这个村庄,没有英烈纪念碑,有的只是一堆堆埋葬英骨的黄土茔丘。
1944年,日寇为了打通陆上交通线,占领平汉铁路,妄图垂死挣扎,悍然发动了河南战役。根据毛泽东主席《向河南发展》的指示,八路军六路大军奔赴豫西。首先,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的抗日先遣队先行到达河南省宜阳县赵保地区,在以赵保为中心的伊河、洛河流域建立了伊洛抗日根据地。接着,王震、王树声将军率领南下支队先后于1944年12月和1945年1月到达河南省宜阳县的赵保,在此建立了豫西抗日根据地伊洛特区,并建立了伊洛军分区,编制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第五军分区。当年王震将军站立在赵保大街的一张桌子上,向群众宣讲抗日道理,并贴出告示,署名董必谦。军民共庆元旦,并肩战斗,抗日形势威震伏牛。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的王志杰同志后来回忆说:“抗战时期的赵保就象豫西地区的小延安”。当年抗日先遣队为帮助创建伊洛抗日根据地而留下的“红一连”就驻扎在孙沟村。
时逢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年之际,为了追寻抗战红色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我带着好奇和疑问走访了河南省宜阳县赵保镇孙沟村。在赵保镇西的大桥头空地上,环顾四周,群山连绵起伏,青山环拱之中,是一片广阔的平原,这正是宜阳县著名的赵保盆地,俯瞰桥下淙淙河流穿桥而过,眺望东北豁子山下高速路飞架东西,车辆川流不息穿梭于绿水青山之间,革命老区之胜境,令人陶醉。
王家的荣耀
村头田地里正有群众在种玉米,我走近一位70多岁左右的农民跟前,说明来意后,他就自我介绍说他叫索景文。热情的他干脆就放下锄头和我搭话,当我问及孙沟村的革命历史时,索景文慷快的说:“我带你去和几位上年纪的老人聊聊,他们都是亲身经历过的”。我欣然跟着他来到了一位叫王牛的老大爷家,大爷盛情的让我们坐下,就滔滔不绝得讲起孙沟村“八路窝”的故事。
我不解的问大爷,赵保镇距离孙沟村不远,为什么当年八路军经常驻扎在你们这个山沟沟呢?他说:“这里距离赵保五六里,但这里地势高,有连接背后的大山树林,便于隐蔽和撤退”。说着他手指着自家对面的山坡顶,说那里还留存有抗日先遣队“红一连”修建的炮楼遗迹。王牛大爷很兴奋,禁不住就讲起了他们王家的荣耀。他说我父亲王天崇当年在村边放哨警戒,防止日伪进村,被突如其来的敌人击中,他忍受着剧痛爬回村子报信,最后壮烈牺牲。我亲哥哥王锤是基干二团的骨干战士,他参加过许多战斗。我堂叔王小丑是农会主席,由于叛徒出卖,死于日伪军的刀下。我深情地望着老人家布满沧桑的脸庞,他说话的语调很低沉,但没有一滴泪。他说现在好了,我们都能幸福的生活着,他们死得值。
带着对王牛大爷一家三口人参加革命,两口人壮烈牺牲的深深敬意,索景文带我来到了另一老人家的门前树下,老人家叫索留彦,他今年85岁,但身子骨还挺硬朗。于是我们就坐在大树下的青石条上,打开了话匣子。他意味深长的回忆说,当年我们村驻扎的八路军可比村里人多的去了,家家都住有八路军战士,家家也都有人参加八路军。我家堂叔索柱子跟随八路军抗日先遣队走了,后来在中原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说着他从怀里拿出一个纪念章递给我,上写:“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他说这是五十年代中央慰问团来孙沟村慰问,给军烈属发的纪念章,这一枚是给我父亲的,父亲原来是县大队的骨干战士。我父亲索年和堂兄索江保一起参加八路军,堂兄是区干队队长,由于叛徒出卖,他和农会主席王小丑,区干队员王木娃被敌人残酷杀害。
一门三英杰
在孙沟村,一家兄弟几个都参加八路的有好几家。如周家三兄弟周克俊、周克通、周克训,在亲舅舅索元理的影响下,都参加到抗日队伍中。
索元理(1907.5--1991.12)宜阳县东赵保人,1938 年 2 月,由张剑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8 月任赵保区委书记,1945 年任伊洛独立团供给主任,参加伊洛区抗日根据地创建工作。抗战胜利后,随八路军转移到中原区,1946 年参加中原突围斗争。解放后,曾任宜阳县邮电局局长、党支部书记。
周家老大周克俊,1946就担任赵保区委秘书。老二周克通,1940 年在赵文甫(曾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影响下,由舅舅索元理引导参加革命,1944 年春参加赵保抗日大队,1944年 7 月参加八路军,成为张剑石(伊洛根据地创建人)通讯班成员,1946 年参加县大队,剿匪反霸。1948 年被选入“南下干部团”,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豫南和武汉,1949 年任武汉市汉口区军管会副主任,1950 年任武汉市公安总局汉口分局副局长。1960 年响应党的号召,返乡参加革命老区社会主义大建设。2009 年 5 月 5 日于北京逝世。老三周克训,1946 年就担任赵保区委通讯员。
周家有这样的革命三英杰,除了舅舅的索元理影响,和他们母亲也不无关系。母亲索娈是一位要强的人,她早年丧夫,家徒四壁。她凭着一手织、纺、绣好手艺给别人做雇工,拉扯着周克俊等兄妹四人,艰难度日,并亲自送三个儿子参加八路军。我内心对这位伟大的母亲充满了敬意,油然而生的想起了一段红色经典话语:“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鞋,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指挥部旧址
由于舅舅索元理是中共赵保区委书记,其妹妹索娈的家就成了赵保地区革命和开会的据点。
1945 年清明节,河南军区第六支队转战赵保,奉命暂留伊洛区开辟新区。第六支队是根据中央和八路军前总指示,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旅长陈锡联)第十三团为基础,在太行区扩编组建的。支队司令员刘昌毅,政委张力雄,参谋长胡鹏飞。辖三十六、三十七两个团 2300 余人。他们参加过“百团大战”,是支英雄部队。三十六团、三十七团就驻扎在孙沟村,六支队的指挥部就设在了孙家沟周克通家的院子。
我对八路军指挥部很感兴趣,尽管烈日炎炎,我们还是沿着土路,下一个长土坡,来到了山沟里的孙沟村旧址。山沟里树木茂盛,遮天蔽日,凉快多了。但我内心燃烧着的孙沟村的抗日烽火却更加炽烈。索景文正在和前方一位种菜的老人家打招呼,他叫李大民。经索景文介绍后,李大民很热情的和我拉话,他指着那一排窑洞给我介绍,那里就是周家大院,有两孔窑洞,院子里有两棵大树,看样子有几十年了。李大民说,那一孔窑洞就是当年八路军的指挥部,南下六支队的司令员刘昌毅和政委张力雄就住在窑洞里指挥攻打西赵保日伪顽军的战斗。听着李大民的介绍,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当年八路军六支队忙碌的指挥战斗的情景。我们走到院子里的大树下,李大民风趣的说,他们周家抗战时期可真出了大英雄了,李大民指着大树说,当年周家五爷竟在日寇占领区的西赵保附近大路上,带人打死了两个日本兵,把战马牵回来,就拴在在这棵树上。后来怕日寇发现来报复,就趁天黑把日寇的战马送到了村外的野树林里。看来孙沟村到处都有抗击日寇的动人故事。
走出周家大院,李大民指着前方几孔砖箍窑洞说,那是伊洛抗日根据地所属的洛南县民主政府县长王敏卿家,他原来在许昌鄢陵县当国民党的县长,由于不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就回到了老家,跟着共产党、八路军抗日,为了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由于他有一定的影响力,就任命他担任抗日民主政府的县长。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把王敏卿和伊洛军分区基干二团团长张宏道两人骗到洛阳,逮捕后两人宁死不屈,被匪徒残酷的活埋,壮烈牺牲在洛阳西郊的谷水。
我正惊诧于李大爷怎么知道的这么多,他却骄傲的说,我父亲李立当年是伊洛区设在孙沟村的区长,还当过伊洛区首长张剑石的警卫员。李大民屈指算着,我们孙沟村当年150多口人的村庄参加八路军、县大队的就有40多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抗日队伍。
李大民还说,最能讲清楚这些事情的,是张剑石的侄女,她叫张秀华,现在就住在北京哩。
追忆“红赵保”
8月的一天,我慕名来到了北京,见到了已经95岁的张秀华。一听说我是宜阳来的,张阿姨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当年的“红赵保”。
她说,我1930年7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宜阳县赵保镇东赵保,我和小姑张芬兰,姐姐张富云 是同一年出生。我们跟着父辈们都参加了革命队伍,我们张家是一个祖辈追求进步的革命大家庭。1936 年我就读于赵保小学,初小三年、高小二年。五年间,我亲身目睹了父辈们开展革命活动曲折历程。
1938年春节后,伯父张剑石受中共豫西特委书记吴芝圃派遣,回宜阳开展抗日救亡运动,2月份,张剑石介绍索元理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索元理进步很快,成绩突出,8月份,党组织任命索元理担任赵保区委书记。索元理任赵保区委书记后,由于赵保还是受国民党地方匪团控制,风险很大,于是,他就选定孙沟村为重点,大力开展革命活动,组建民兵游击队(对外叫看青队,负责看护庄稼),1939年春,赵保街反动势力非常猖獗,索元理为了发展队伍力量,想把赵保区委迁至孙沟村,他先报经伯父张剑石批准,又经党组织研究认为,孙沟村地处东赵保和西赵保之间以南的高山坡上,是很好、很重要的战略要地,另外孙沟村的武装力量由索元理亲手建立,群众热情高,基础好,适合作为赵保区委新的发展中心。1944年,在父辈们的影响下,我14岁参加了伊洛区抗日“老婆宣传队”,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在亲伯父张剑石家见到了孙家沟的李立、周克通。李立任伯父的警卫员,周克通任伯父的通讯员。
1945年4月,八路军六支队的八路军队伍攻打西赵保,指挥部就设在孙家沟周克通家院子,孙家沟村里成立了担架队,妇女们忙着到西赵保前线送饭。孙家沟的群众不仅革命积极性高,而且他们还把成年孩子送去参加民兵、武工队、八路军,当年150多口人的小村子竟有40多人参加八路军,几乎家家都有人参加革命。
“经过艰苦努力,到1945年7月,以红赵保为中心的伊洛区已发展成为下辖一个专署和一个军分区及洛南、伊西、嵩北3个县级政权,拥有2000余名军政人员的抗日根据地。”至此,“红赵保”的革命火种,渐成燎原之势,连接起了整个红色中国。
如今,在有着“红赵保”基因的孙沟村,村民们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精神,书写新时代红赵保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