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通辽市的科尔沁沙地边缘,一种名为“楚力赫日”的野生植物,正在成为当地农牧民口中的“新话题”。这种蒙语意为“沙蓬”的草本植物,过去常被用作清热利尿的民间草药,如今却与糖尿病防治联系在一起。
这一变化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的一支大学生创新团队。十余年间,他们深入草原牧区,走访老蒙医,翻阅古籍,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径。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尤其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因饮食结构变化、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患者对安全、可负担、可持续的疾病管理方式需求迫切。跟随政策引领与痛点导向,团队从《蒙药正典》等典籍中系统梳理出128种传统药材,发现一种在干旱地区独有的植物——沙蓬,具有“稳糖”“护脏”的独特潜力,或能成为糖尿病管理的一大突破口。
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团队首次建立沙蓬DNA分子鉴定体系,并通过前沿生物技术验证,确认该活性成分能同步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对心、肝、肾、骨等多脏器产生保护作用。目前,团队关于调控代谢功能障碍性脂肪肝的关键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提炼出沙蓬粗寡糖,为复杂性疾病治疗提供全新思路。
目前,团队已建立起从种植、提取到初步机制验证的完整流程。他们在通辽周边推动建立了小规模合作种植基地,由当地农牧民参与种植管理,采收后的原料直接进入校内实验平台进行处理,初步成果也反哺到社区健康教育中。部分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的同时,开始使用基于沙蓬的标准化制剂,作为日常辅助方案的一部分。
“我们希望做的是把传统经验变成可以复制、可以推广的模式,而不是停留在个案或传说上。”团队负责人吴琼表示,他们的目标不是替代现有治疗,而是为边疆地区提供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可持续的补充方案。
下一步,团队计划与区域内医疗机构合作,建立长期随访机制,进一步观察沙蓬制剂在不同病程、不同人群中的适应性与可及性。同时,他们也在探索如何通过高校与地方合作,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适宜种植沙蓬的地区,带动当地农牧民参与,形成从田间到临床的闭环路径。(张一帆)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