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地位愈发显著,而语音教学作为掌握英语的根基,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为提优化乡镇小学的英语语音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音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赋能乡村振兴,2025年7月5日到11日广西师范大学英语语音实践队扎根广西桂林资源县两所乡镇小学,通过创新教学法,让方言发音成为学习英语的跳板。
困境:师资薄弱与方法单一
为了深入解构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痛点,调研团队首先观摩教育戏剧在当地乡镇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情况。每次观摩后,团队均组织结构化课后研讨,与授课教师深度交流,剖析应用成效与阻碍,力求将鲜活的课堂实践与教师的一线反馈紧密结合,为后续分析奠定坚实的质性基础。此外,团队在对资源县两所乡镇小学的调研中,通过200份问卷和60场语音测试发现触目惊心的现实:五年级学生国际音标认读合格率仅38.2%,72.5%的学生对连读、语调等语流技巧“几乎不懂”。课堂观察更显示,83%的语音教学仍停留在机械跟读阶段。师资短板、方法固化、评价单一都制约了乡镇学生英语的学习。
图为团队成员与学校老师进行交流
破局:技术变身学习密码
方言发音习惯对标准语音习得造成的干扰,一直是一个普遍且棘手的挑战。。面对这一传统难题,团队并未止步于常规方法,他们将自主开发的纠音手册化为教学利器,创新性地将抽象的元音、辅音发音难点,转化为一系列直观、易操作的“记忆锚点”,通过具象化、结构化的引导,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因方言惯性带来的深层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差异、理解原理、掌握要领,从而更有信心和方向地进行自我矫正。同时,为了确保教学效果的可视化与过程的可追溯,团队还利用多媒体手段全程记录了学生们的成长轨迹,它不仅客观地量化呈现了学生们在发音清晰度、准确度上的显著提升,更深入揭示了不同方言背景学生在纠音过程中的共性规律与个体化难点,构成了项目评估最坚实、详实的基础。
图为学生上课场景
创新:多方位激活语音课堂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这三个维度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提升乡镇英语语音教育质量需要多管齐下:开发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提升口语能力;融入游戏化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语音学习平台。
此次调研不仅为研究队伍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更为当地乡镇英语语音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未来,广西师范大学英语语音实践队将继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为乡村英语口语教学提供可复制的青年智慧。 广西师范大学 邵婷 何姝睿 何杰昭 刘瑾雨 潘欣玉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学生合照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