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上,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正面临着一个共性难题:每天大量产生的粪污若处理不当,不仅会成为生态环境的负担,更可能威胁周边群众的健康。而如今,一群来自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青年学子,用三年时间钻研的“规模化奶牛养殖粪污原位制备牛床垫料技术”,正让这份困扰农牧民的“废弃物”悄然变身为守护生态与产业的“宝贝”。
走进呼和浩特市和林县的现代化牧场,曾经堆积成山的粪污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紧凑高效的处理装置。这套由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系统,正将奶牛每天排出的粪污转化为干净舒适的牛床垫料,实现了“从牧场来,回牧场去”的闭环循环。这一转变的背后,是青年学子对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
“在牧区调研时,我们看到冬季粪污冻结成冰坨,既影响发酵又增加能耗,牧民们焦急的神情让我们下定决心要找到解决办法。”项目负责人于昕弘回忆道。团队用脚步丈量草原,深入17个规模化奶牛牧场收集一手数据,发现每头奶牛每天产生35公斤粪便和48升污水,而传统处理方式不仅能耗高,低温环境下的发酵难题更是让许多牧场头疼不已。
带着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问题,团队回到实验室。他们将环境科学、机械工程、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设计出“聚热-储热-调控”三重控温系统,利用太阳能聚光集热技术为发酵过程提供稳定热源,既破解了北方低温发酵的瓶颈,又大幅降低了能耗。在臭气处理上,他们通过优化菌群结构,降低了氨气排放速率,让牧场告别了刺鼻异味。
三年攻关中,团队成员在实验室与牧场间往返奔波。从最初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到臭气去除装置研发,再到高温余热循环技术突破,每一步都凝结着青春的汗水。2024年,这项技术通过中华环保联合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团队研发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更让传统牧场的粪污处理走向了数字化转型。
“科技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指导老师刘建国教授的这句话,成为团队成员们坚持钻研的动力。这项技术不仅让粪污实现高资源化利用,更让牧场垫料成本大幅降低。在和林牧场的应用中,再生垫料的病原菌几乎被全部清除,奶牛病害频率显著下降,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如今,项目已带动成立专业科技公司,与多家牧场达成合作意向,正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田野。
在国家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背景下,这群草原学子用创新实践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将课堂知识与生产需求紧密结合,用科技力量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草原牧场落地生根。这份扎根大地的创新成果,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青年一代用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念。
从草原到工厂,从实验室到牧场,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青年团队用智慧与坚持书写着新时代的创新故事。他们的探索之路,正是当代大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需求的鲜活写照,为农业现代化转型注入了青春动能。(张一帆)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