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蒙古族歌手哈琳在金莲川草原完成了一场特殊的演唱会。这场在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举办的演出,是她首次挑战纯自然舞台。演出后接受专访时,哈琳讲述了演唱会背后的故事、对于草原音乐该如何走向更大舞台的思考,以及作为音乐人的责任担当。
忘在后台的演出服,点燃草原舞台梦
去年参加金莲花演出时,哈琳被金莲川草原的美吸引,竟将演出服遗落后台。“带着两个女孩拍照到忘我,坐车离开才想起演出服和许多道具没拿。”她笑着回忆,“那一刻我突然特别想在大自然里办演唱会。”
“今年呢,正好在金莲川草原最美的时候,而且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能在我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上都做这个演唱会,对于我来说又紧张又兴奋。”欣喜之余,亦有挑战。“因为这两天锡林郭勒一直在下雨,所以我们到演出前一天,还没有机会去现场看一下周围的情况、检查一下设备,所以还是有一点小忐忑,但我们会随机应变。”面对连日降雨,团队在会议室模拟排练,除了每天在会议室里把每首曲目过上两三遍,鼓手张天亮还用矿泉水瓶、纸盒模拟雨声,从而更好地适应表演环境。
传统创新融合,展现草原音乐新声
“年轻时觉得民歌是长辈听的,我觉得我应该喜欢更时尚的东西。”哈琳提及制作人秦万民对她的启发,“他告诉我,民歌是千年精华。”在和秦万民制作《蒙古天韵》系列唱片时,哈琳也演唱了《黑小伙》《春天》《字母歌》等民歌。在演唱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本民族的这些歌曲。
“从十几岁离开内蒙古后一直在北京,又从在北京喜欢流行音乐的一个小孩慢慢又回到草原上,更喜欢我们草原的音乐。后来我觉得我们不光要演唱,还要和流行的编曲、演唱、服饰相结合。我们有一些民族和现代的结合,才能跟上时代。”谈到自己的转变,哈琳坦言自己想通过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的方式,把草原音乐推广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喜欢草原民歌,爱上大草原。
正如她组建的“阿尔祥乐队”,乐队成员多为“00后”,融合了马头琴、火不思等传统民族乐器与吉他、贝斯、鼓等现代电声乐器。贝斯手孟子阳用现代演奏技巧呼应草原音乐的辽阔感,火不思非遗传承人南丁同样擅长吉他。哈琳说,“我以后的乐队,把电声乐放下就变成一个民乐队;把民乐一放下,直接能变成一个电声乐队,这是我的梦想。”
公益为心,音乐传递责任
“我的歌曲里面有很多环保的歌,比如《悲泣的母驼》《黑眼睛的小驼羔》,这些作品的创作都取材于真实事件。”哈琳认为,作为音乐人,创作的音乐受到越多人的喜欢、受到越多关注,社会责任就越大。她特别提到自己演唱的蒙古族《字母歌》被许多学校用作教学教材,“我们如果非常好地把这些民歌传承下来,把这些草原歌曲推广出去,可能会有更多的小孩子喜欢我们的草原音乐、喜欢我们的民歌。”
“我们乐队的名字叫阿尔祥,在蒙古语里是圣泉的意思,最圣洁最干净。它无处不在,又就像音乐一样。”演出后的哈琳望着散去观众的草原,声音温和而坚定。这场源于“遗落演出服”的草原舞台梦,最终在雨后的金莲川落地生根。(冯晓悦)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