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背景
劳动实践活动通常指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各种劳动教育实践,包括校园清洁、种植养护、手工制作、志愿服务等。这类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责任意识和价值观。学生参与度在此指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投入程度和积极性,包括是否主动参与、投入的时间精力、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等。学生满意度则是学生对劳动实践活动的主观评价和满意程度,反映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室”进行手工活动
研究背景方面,中国近年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调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展劳动实践课程和活动,如校园值日、种植实践、社区服务等。然而,在实践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形式化,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将劳动作为惩罚手段或仅关注劳动技能传授,未能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因此,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真实参与情况和满意程度,为改进劳动教育提供依据。
2. 学生参与度问卷设计分析
为全面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问卷设计通常涵盖多个维度。下图展示了常见的问卷维度及其典型问题示例:
劳动实践活动问卷设计主要维度及问题示例
上述每个维度下可设计多个具体问题。例如,在参与行为与投入维度,可以询问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频率、主动性和努力程度,如“你在劳动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完成任务?”。在情感体验与兴趣维度,可了解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情绪反应,如“你对本次劳动实践活动感兴趣吗?”。认知收获与价值维度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学习和成长,例如“你觉得这次劳动活动对你有哪些收获?”。活动组织与支持维度则考察活动安排和支持保障情况,如“老师在活动中对你们的指导是否充分?”。总体满意度则通过直接提问或评分来了解学生对活动的整体满意程度,例如“请评价你对本次劳动实践活动的满意程度”。问卷通常采用封闭式问题为主,辅以开放式问题收集学生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参与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劳动实践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参与意愿,认为参与劳动有助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参与频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参与频率较高,每周至少参与一次劳动实践活动。
参与态度: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时,态度认真、积极,能够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3. 调查实施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应根据研究目的确定,通常包括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在校学生。例如,可选取某地区多所中小学的学生作为样本,涵盖不同年级和学段,以保证代表性。样本量方面,可参考统计学方法确定。一般而言,对于总体较大的群体,抽取不少于100个样本即可获得初步有意义的结果;若条件允许,可扩大到数百人以提高准确性。例如,一项针对5000名学生的调查建议最小样本量为100人。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学校总人数和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确定具体样本规模,以确保结果能反映总体情况。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也可结合访谈或观察以深化理解。问卷可通过纸质或在线方式发放。在线调查具有填写方便、数据易统计的优点,可利用问卷星、腾讯问卷等平台发布。为确保调查顺利实施,应注意以下事项:
· 明确调查目的:在问卷开头简要说明调查的目的和用途,强调匿名性和保密性,以取得学生信任。
· 选择合适时机:尽量在劳动实践活动结束后不久进行调查,此时学生对活动体验印象深刻,反馈更准确。避免在考试前后等学生压力较大的时段开展,以免影响回答质量。
· 问卷发放与回收:可由班主任协助在课堂上统一发放、当场填写回收,以提高回收率。对于在线问卷,可通过学校通知或班级群发布链接,并设定合理的填写时限。必要时发送提醒,提高参与率。
· 样本代表性:确保参与调查的学生覆盖不同性别、年级和班级,以反映整体情况。若有特殊群体(如参与不同类型劳动活动的学生),可考虑分层抽样,分别统计分析。
· 数据保密:严格遵守隐私保护原则,问卷不要求填写姓名等个人敏感信息,收集的数据仅用于研究分析并予以保密。
通过科学的抽样和严谨的实施流程,可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4. 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调查结束回收问卷后,需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揭示学生参与度与满意度的现状和规律。常用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包括:
· 数据录入与筛除:将问卷答案录入电子表格。录入后仔细检查数据,纠正明显错误或遗漏,筛除无效问卷(如大面积漏答、答案明显不认真等)。确保数据准确完整,为后续分析做好准备。
· 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各项问题的描述统计量,如平均值、标准差、百分比分布等。例如,计算学生对各满意度问题评分的平均分,了解整体满意水平;统计不同参与行为选项的人数比例,分析学生参与度的分布情况。通过描述统计,可以初步勾勒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基本特征和满意程度。
· 交叉分析和比较:根据研究需要,可按不同人口学变量对数据进行分组分析。例如,比较不同年级、性别的学生在参与度和满意度上是否存在差异;对比不同类型劳动活动(如校园清洁与种植实践)学生的反馈差异等。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检验差异的显著性,找出可能影响参与度和满意度的因素。
· 相关分析:运用相关系数分析参与度与满意度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计算学生参与频率与总体满意度评分的相关系数,考察是否参与越多越满意。若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等探究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 质性分析(开放式问题):对问卷中的开放问答题进行内容分析。将学生的文字反馈归类整理,提炼出主要观点和典型案例。例如,归纳学生提到的喜欢的活动环节、认为存在的问题等。质性分析可以补充量化数据的不足,提供更深入的见解。
在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应保持客观严谨,结合统计结果和质性资料进行综合解读。必要时可借助图表可视化数据,例如用柱状图展示不同问题的平均得分,用饼图呈现各类反馈的比例等,以更直观地展示研究发现。
5. 调查结果的呈现与讨论
在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后,需要将调查结果以清晰的方式呈现并展开讨论。
结果呈现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 基本情况:报告调查样本的构成,如有效问卷数量、学生年级分布、性别比例等,以说明样本代表性。
· 参与度现状:用数据描述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总体情况。例如,报告有多大比例的学生表示“积极主动参与”,平均每次活动投入的时间,是否存在参与不积极的现象等。如果有不同群体差异,也应分别说明,如高年级学生参与度是否高于低年级等。
· 满意度评价:呈现学生对劳动实践活动各方面的满意程度评分。例如,给出各项满意度指标(教学指导、活动内容、收获等)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以及各评分等级的分布情况。可以通过表格或图表形式直观展示,如绘制雷达图比较不同维度的满意度得分,或列出百分比表示“非常满意”“满意”等所占比例。
· 主要发现:总结调查中得到的关键结论。例如,学生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某些方面(如活动趣味性、组织安排)得分相对较低;参与度高的学生往往对活动更满意,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等。这些发现应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用事实和数据支持。
· 典型案例与建议:结合开放题反馈,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意见进行引述,以具体案例说明问题或亮点。例如,有学生提到“喜欢种植活动,因为很有趣且学到了植物知识”,也有学生反映“打扫卫生太无聊,希望增加变化”。这些质性内容可以丰富结果的呈现,使结论更具说服力和生动性。
讨论部分应将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或政策背景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意义:
· 如果调查发现学生参与度或满意度不高,需要分析可能原因。例如,是否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时间安排不合理,或学生认识不足等。这可以结合文献中提到的劳动教育现存问题进行讨论。
· 如果某些措施效果良好(例如某学校的特色劳动项目受到学生欢迎),可总结其经验,讨论如何推广。
· 还应讨论本研究的局限,如样本范围、调查方法的限制等,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例如扩大样本、追踪长期影响等。
通过深入讨论,将调查结果上升到对劳动教育实践的启示层面,为改进学校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6. 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与满意度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可从多个层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热情和满意程度:
· 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兴趣:劳动实践应避免形式单一、枯燥重复。建议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如手工制作、烹饪、社区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当活动富有趣味且与学生兴趣结合时,学生更容易投入其中。例如,组织种植比赛、手工作品展览等,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 明确教育目标,突出收获感:在开展劳动实践时,教师应向学生阐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白劳动不是任务式的打扫,而是为了培养技能和品质。在活动过程中和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收获,如通过分享会、心得撰写等方式,强化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认同。当学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长和收获,满意度也会提高。
· 加强组织指导,提供支持保障:学校和教师需做好劳动实践的组织安排,包括安全措施、工具材料准备、分工指导等。教师应在活动中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到被支持。例如,在社区服务前进行安全和礼仪教育,在手工制作时示范关键步骤等。良好的组织和指导能提升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满意度。
·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主动参与:引入适当的激励措施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例如,设立“劳动小能手”评选、颁发荣誉证书或积分奖励,对积极参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肯定。将劳动实践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也能提高学生重视程度。此外,教师和家长应多给予正面反馈,表扬学生的进步和贡献,增强其参与的荣誉感和内在动力。
· 家校协同,营造支持氛围: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学校应与家长沟通,转变部分家长只重视学业、忽视劳动的观念,争取他们对学校劳动实践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建议家长在家中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与学校活动形成呼应。学校也可邀请家长志愿者参与校园劳动活动,共同营造崇尚劳动的氛围。当家长和社会认可劳动的价值,学生更能以积极心态投入实践。
· 持续改进与反馈:定期开展学生反馈调查和总结反思,将其作为改进劳动实践的重要依据。根据每次活动后的调查结果,及时调整活动方案。例如,针对学生反映“活动时间过长感到疲惫”的问题,可缩短单次劳动时长或增加休息环节;针对“内容单调”的反馈,可增加新的劳动项目。通过持续的反馈-改进循环,不断提高劳动实践活动的质量,使之更符合学生需求,从而提升参与度和满意度。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有望营造出学生愿参与、乐参与的劳动实践氛围,让劳动教育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 结论
本研究围绕学校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学生参与度与满意度开展了调查与分析。概念界定和背景分析表明,劳动实践活动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也面临参与度不高、流于形式等挑战。通过问卷设计、调查实施和数据处理,我们获取了关于学生参与情况和满意水平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劳动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活动类型和学生群体间存在差异。例如,趣味性强、有实际收获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满意反馈。讨论部分结合政策要求和现实问题,剖析了影响学生参与和满意的因素,强调劳动教育需回归育人本质,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成长。
基于研究发现,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包括丰富活动形式、明确教育目标、加强组织指导、建立激励机制、家校协同等,以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活动满意度。这些建议为学校改进劳动实践活动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总而言之,学生参与度与满意度是衡量劳动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当前劳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为优化劳动教育提供了方向。今后,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感受,不断改进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的同时,收获成长的快乐与满足。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真心满意,劳动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效果。(李鸿宇)
参考资料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 光明日报丨庄忠正: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认真落实劳动课程标准
https://marx.ruc.edu.cn/sy/mydj/dd50952f47ce4fe8babb76393afb0f54.htm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4]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